四、表演“補白”,豐滿人物形象
課文雖然以寫人敘事為主,但由於感情抒發、表現方法等因素的限製、影響,有些課文對人物的描寫形成了“留白”。教學中,教師若能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表演,就能補救文字教材表達的抽象、概括性的缺陷,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使人物更具有打動人心的魅力。
《孔繁森》一課第3自然段,講了孔繁森為了幫助三個孤兒上學,請求獻血的感人事跡。孔繁森是怎麼請求獻血的?後來又是怎麼再三懇求的?教材中卻沒有寫出來。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先比較“請求”與“懇求”的區別,再讓學生把醫生和孔繁森的對話表演出來。這樣一來,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能力,抓住人物心理活動的“空白”進行了大膽、合理的想象,孔繁森關心藏族兒童、無私奉獻的形象,在學生的腦海中逐漸鮮明起來,同時也進行了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
五、標點“補白”,感悟深長意境
如果說許多文章的空白處沒有明顯的文字告訴我們這兒有話,讓我們覺得很難把握,那麼,省略處就以省略號為標誌明確向讀者昭告:這裏有話,隻是未表達出來。
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中第19自然段:“槍聲響了。彭德懷向著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軍帽……”你認為這裏的省略號省掉的是什麼?在這一自然段後麵寫一寫。通過學生的書寫與回答,知道學生對彭德懷忍痛割愛而又不得不殺大黑騾子的內心世界,有了深切的感受,這樣的教學環節也為我們的課堂增添了色彩與生氣。
六、結尾“補白”,升華情感體驗
有的文章寫至高潮時,特意不寫結局,留下一段藝術空白,也正是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將課文引向深處、引向課外的最佳處。比如,讀完《林衝棒打洪教頭》一課,抓住文末“洪教頭滿麵羞愧,灰溜溜地走開了”一句,引導學生想象:“一路上,小腿骨已經受傷的洪教頭,怎麼走,又怎麼想呢?”在各抒己見中,學生對謙遜識禮、武藝高強的好漢林衝的佩服,對蠻橫囂張、自食苦果的洪教頭的憎惡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