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學生習作中的真

習作教學

作者:沈飆

一、學生眼中的真與教師眼中的真

凡是能客觀真實反映世界萬物表象和規律的,即為真。因此,人們有時要能反映世界的真是件不易的事。那小學生眼中的真是什麼?學生作為一個生命體,同樣也時刻感知、思索著這個世界,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即是他們眼中的真。因而,學生眼中的真和教師眼中的真會由於生活閱曆、知識程度等的不對等或是不包容等,發生碰撞,其實小學生眼中的真和教師眼中的真應該是個交集。

通常,學生眼中的真是童真,而教師眼中的真是理性的、世俗的真。如果用教師理性的、世俗的真來看待學生的童真,則學生顯得很幼稚,但是,或許就是這樣幼稚的童真會更接近真正的真。但在大部分時間裏,教師總認為自己的真比學生的真來得成熟與權威,所以,學生眼中的真常常會遭到教師的否定或是質疑。教師總是用自己的真來教導學生的真,而學生的認知能力有時無法到達教師理解的真,因而學生的真在教師眼中有時會顯得很不成熟,很有問題,尤其在小學生習作中體現得較為明顯。

二、學生習作中的真與教師批改中的真

1. 寫真人真事,是真非真。小學階段要求學生會寫一件親身經曆的事,會表達真情實感。大多數學生是寫真人真事的,但許多學生寫出來的習作,教師總覺得不夠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的詞句幹癟,所寫人、事平淡乏味。其實,在學生眼中的真與教師要求的真是有些、差別的,學生眼中的真就是真人真事。比如,寫一個人,有學生寫的就是班級中的學生真名、真實情況,但教師覺得不符合要求,批改的時候要求學生改這改那。學生改了一通之後,其實心裏在犯嘀咕:“你不是要我寫真人真事的嗎?怎麼改成這樣呢?”學生眼中的真和教師眼中的真發生了碰撞。在這裏,教師眼中的真,其實是藝術加工後的真。教師之所以覺得學生的習作不夠真,是因為學生描寫得不夠精彩,表達得不夠充分,敘述得不夠曲折。學生之所以感到習作難寫,就是因為離教師的這個“真”有一段距離。其實,追根究底,是教師在學生剛接觸習作時,並沒有講清楚對習作中的真人真事的描寫應進行藝術的加工,對人、事、物的描寫要上升到藝術的真,而隻是一味提出要學生寫真人真事,抒發真情實感,不去研究指導學生如何描寫,如何表達的方法,不滲透在習作時應追求藝術的真的理念,當學生習作中的真與教師批改的真發生差距時,教師則要求學生按教師所把握的真來修改。筆者認為這對學生習作質量的提高是不利的。

例如,中年級要求學生描寫一位同桌,有個學生寫道:

“我的同桌是×××。他穿著一件紅色的上衣,穿著一條黑色的褲子,穿著一雙白色的球鞋。他長得一般,不太好看,臉上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結果,這段文字遭到了教師的橫批豎改,最終,就改成了如下的一段文字:

“你看,一件紅色的上衣是多麼的鮮豔醒目,再配上一條黑色的褲子,一雙嶄新的白色球鞋,一個充滿活力的‘小運動員’出現在我的眼前。他長得很英俊,濃濃的眉毛下麵有著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忽閃忽閃的,特有精神。你猜他是誰?他就是我的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