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這段修改後的文字較之前的生動通暢多了,但值得商榷的是這位教師對該生後半段的文字作了較大的修改,且和該生原稿中同桌的形象有所不同。讓人不知道是該生觀察有誤,還是教師有意為使文字有看頭呢?如果是後者,則大可不必如此。本來該生認為他的同桌隻是“長得一般”,但如果老師偏要改成“長得英俊”的話,這其實已違背了兒童眼中的真。即使這段文字讀上去很漂亮,但已把他的童真給泯滅了。況且,這樣的改法會讓學生迷茫,或者是將學生引入一個固定的習作模式。因而,在很多學生的習作中出現“千篇一麵,千人一篇”的現象,這和教師的引導不無關係。所以,在習作中,教師應盡量尊重學生的原創,應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習作就是一幅作品,作品中的人、事、物來源於現實世界,但又高於現實世界,就像是《西遊記》中的人物孫悟空、豬八戒等。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孫悟空、豬八戒,但孫悟空、豬八戒這些人物形象是現實世界中的映照。又如,在高年級,要求學生寫一件親身經曆的事。有位學生描寫了一件發生在班級中的事,但教師批閱後找到了該生,詢問:“這件事是不是發生在班級中,是不是真的?”學生答:“不是。”於是該教師要求學生重寫一件真實的事。上麵例子中的教師,如果對學生的文章有質疑,我想他主要應該詢問的是:“這篇文章是否是抄襲而來的?如果不是,則應另當別論。”因為習作中的“我”已不是真我。我們為何不允許學生進行創作呢?其實教師完全可以適時地引導學生,讓他們也在習作中嚐試塑造人物。

2. 寫假人假事,似真非真。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習作次數的增加,閱讀量的提高,視野的開闊,學生所寫的人、事、物,越來越假,寫假人假事者居多。大部分習作順利通過了教師的關口,但也有一部分被教師判為“假、大、空”。究其原因,是因為這部分學生缺乏生活的真,缺乏對生活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所以,當要他們描摹人、事、物的時候往往腹中空空,言之無物也不足為怪。對這部分學生,教師應引導他們留心生活,注意積累,做生活的有心人,這樣就不愁寫不出真情實感的習作。我認為,教師還應特別關注的是已通過教師批改的認為是“真”的習作,這些學生更善於模仿或是抄襲,他們的習作看似很“真”,但並不是他們內心發出的“真”,是被掩蓋了的“真”。如果讓這樣的假了的“真”,一直持續下去的話,是不利於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對這部分學生也應引導他們真心熱愛生活,觀察生活,做一個記錄生活的書寫者。引導學生用心體驗生活,用心描述生活,是語文教師應有的職責,我們應該相信學生在用心體驗生活的基礎上,會寫出真情實感的習作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