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習作起步教學,不妨“模糊”一點(1 / 2)

習作起步教學,不妨“模糊”一點

習作教學

作者:查靜

進入中年級,尤其是起到由低到中過渡階段的三年級,有些老師往往會望習作教學而興歎,感覺“習作教學難,難於上青天”。的確,習作教學因其在考試中所占的比重之大而顯得那樣的重要;因其讓學生所受的煎熬而顯得那樣艱難;因其讓老師所承受的負擔而顯得那樣沉重,習作成了我們教師心中的“痛”。所以,我們常問,習作起步教學,路在何方?重新審視當下三年級的習作教學現狀,一些尷尬的現象必須關注:

1. 學生習作水平兩級分化。三年級小學生習作兩級分化的現象十分嚴重。在一個班級中,習作水平高的和習作水平暫時落後的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有的學生下筆成文,有的卻筆澀難言,有的完成習作駕輕就熟,有的卻如“苦吟詩人”。用一首打油詩來說,就是:“習作猶如擠牙膏,字數永遠不達標,從頭到尾讀一遍,別字病句不得了。”學生水平的差異,帶來了教師習作教學的困難,是就高,還是就低?似乎成了教學中的兩難選擇。

2. 習作教學時間少,任務重。縱觀三年級兩冊教材的習作部分,每學期都有8篇習作練習,以一篇習作2個課時計算,一共需要16課時。但是,就三上語文教材而言,課文難度加大,教學時間緊張,似乎再擠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習作教學,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事。而老師們平時會給學生布置些日記、周記,單元測試裏也會有習作部分,但這些非教材上的習作練筆,不可能在教學中得到寬裕的指導點評時間,一般的做法是:講評一下班級習作中的共性問題,讀一下好的範文也就畫上句號了。時間如此少,而任務卻很艱巨,怎一個“難”字了得?

麵對如此多的尷尬境遇,我們該如何讓自己和學生“身心輕盈”地行走在三年級習作教與學的道路上呢?我們不妨學一點“模糊”哲學,淡化“起步”的觀念,把握以下幾個“模糊”策略:

一、要求不高不低

過高的要求會嚇壞學生,過低的要求會耽誤學生。三年級的習作要求究竟該達到什麼樣的標準。我想,三個參照物不可少:一是“課標”中關於三年級習作的要求;二是習作教材中範文所體現的水平層次;三是班級學生整體的習作基準水平。

1. "課標"中關於中年級習作的具體要求。如果理出關鍵詞,應該是這樣幾個:樂寫、自信、自由表達。這就告訴我們教師一個教學的尺度:三年級起步階段的習作教學,應當以激發學生習作興趣,增強習作自信心為教學核心,鼓勵學生以個性化的方式不拘形式地進行寫作。教師應當鼓勵為主,引導學生逐漸形成“習作生活化”、“習作習慣化”的觀念。

2. 習作教材中的範文。老師們可以大致以它為一個標杆,能力弱的學生可以降低些要求,細水長流;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們超越範文,寫出更多精彩的文章。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這就是我所謂的“要求不高不低”。其實,也可以理解成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彈性變化。

二、指導不粗不細

正式進行習作教學的三年級,很多老師會認為進行習作指導時要細致些,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指導,基本能夠了解習作的方法,甚至每段文字如何去寫,老師都具體指導了。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認為,習作指導不能過細。所謂“過細”,就是在指導時過多地為學生搭架子、定調子、畫框子。學生在指導過後,通常會依老師的葫蘆畫出自己的瓢,寫出的文章大同小異,這樣做,隻會束縛學生的手腳,限製他們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而教師批改這樣千篇一律、千人一麵的文章,也不會有成就感。但是,指導也不能“過粗”。所謂過粗,就是指導空泛籠統:教學時,看似留了空間給學生,但實際上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不明就裏,茫無頭緒,實在逼得急了,就隻能一咬牙一跺腳,糊上一篇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