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這“不粗不細”的“模糊”指導究竟該如何操作呢?我覺得有效的習作指導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 教會學生讀懂習作要求的提示語,明確“寫什麼”,完成選材的指導。
2. 啟發學生抓住習作要求的關鍵詞,明確“怎麼寫”,達成寫法的指點。
3. 指導學生學會評論範文,爭取“寫得好”,實現寫作效果的優化。
“過猶不及”,應當牢記在我們心中。過粗、過細地指導,隻會讓學生在開始寫作時就迷失方向,舉步維艱。
三、訓練不多不少
多練,對於提高能力,提高習作水平一定有幫助。這一點,很多老師、家長甚至學生都深以為有理。練得太少,自然會疏於寫作。但過多的訓練,隻會讓學生對習作心生畏懼,視寫作為自己的負擔。一旦習作成為沉甸甸的心理負擔,“怕作文”就成了學生的心病了。我們可以在進行習作訓練時,適當調控習作的訓練量,“化整為零”,從片段起步,進行分格訓練。例如,寫三上《習作1》“自畫像”時,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步驟進行:先讓學生練練寫寫自己的長相;然後請學生用晨會或午休的時間在小組內讀讀、評評,選出寫得最像的;再讓學生寫寫自己的愛好,最好能用事例來證明;最後讓學生寫寫自己的優缺點。把一篇習作分解成多個小片段進行訓練,這樣的好處是,有利於學生切實掌握寫作的方法,化難為易,消除學生畏懼習作的心理。而當局部合成為整體時,學生的自豪感也會隨文而生。
我們還可以采用接龍寫作的形式,化一篇習作一人完成為多人完成,每個學生承擔習作的一部分寫作任務,然後再彙成一篇。要求學生在進行習作銜接時,注重合作,力求文章如同一人寫成。這樣的訓練,有助於學生掌握“段落之間過渡與銜接”這一難點。
習作訓練可以練得勤,但要練得巧,這個“巧”字強調的是不讓學生把習作視為負擔,而要以寫為樂。
四、命題亦莊亦諧
一直以來,習作命題過於嚴肅,過於莊重,讓學生油然產生一種距離感。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一個充滿趣味的習作題目,是激發他們樂於表達的催化劑。
讓我們首先審視一下以往的習作命題。“一件難忘的事”“一個令你感動的人”“你最喜愛的小動物”……這些題目雖然與學生的生活掛鉤,但是過於刻板,麵目老套,造成習作題目在學生眼中與“陳舊、無趣、乏味”掛鉤。看來,要想讓習作題目成為鉤住學生心與筆的“金鉤”,讓他們樂於寫、勤於寫,必然要提升習作題目的“快樂指數”。
提升習作題目的快樂指數,可以凸顯“趣”字,激發寫作興趣,打消學生“怕寫”的心理障礙;可以緊摳“熟”字,豐富寫作素材,掃除“寫什麼”的煩惱;還可以“想象”引路,讓描寫更加生動傳神,解決“怎麼寫”的困惑。提升習作題目的“快樂指數”,它需要我們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寫作磁場,營造和諧的寫作空間,創造愉悅的寫作心境。亦莊亦諧的習作命題,提升了題目的“快樂指數”,讓習作告別了考試的枷鎖,讓習作在學生心中溫暖起來,讓習作真正融進學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