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品“佳釀”,細嚼慢咽生語感
咬文嚼字
作者:馬金娣
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敏銳感悟,就是對語言文字直接的整體的感知、領悟和把握的能力。把語感訓練作為訓練學生語文能力的重點,讓學生將語言學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還是要咬文嚼字,細嚼慢咽。
一、以讀為本,積澱語感
朗讀是培養語感的基礎,是引導學生體驗課文情感的最佳途徑。教師在教學時,需要精心營造特定的朗讀場景,加強朗讀方式方法的引領,讓學生對音的正誤、音調的流暢,詞義的內涵,條理的連貫,意境的優美,直到弦外之音都能有所體會。像蘇教版六上《草原》一課,文字優美,意境深遠,情感濃鬱,教師可讓學生在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用恰當的語調、語速,有感情地朗讀:“那裏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新,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通過這樣的朗讀指導,學生將會感受到草原的天,由於沒有遮攔,顯得格外開闊,也叫人特別愉快。有了這種體會,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意境,也就會無拘無束地讀出作者那種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二、推敲品味,頓悟語感
推敲品味、品詞析句是語感頓悟的關鍵環節,隻有推敲品味得透徹,才能促進語感的發展。
1. 巧用比較,隨風潛入夜。比較品評是提高語感的有效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重要的字義、文句、標點符號、修辭方法等進行比較、揣摩,“意會”文字所表達的深層含義,品評語言的意蘊和情味,從而對語言和語境有所感悟。教學《草原》一課,在教“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朝我們飛過來”這一句中的“飛”字時,可啟發學生思考:這裏的“飛”字可以換成哪些詞?而後引導學生將“飛”與這些詞作比較,思考哪個詞用得更好,為什麼?通過反複比較、琢磨,就可以體會到一個“飛”字傳神地反映出了牧民迎賓的急切心情,令讀者也不禁被牧民的熱情好客所打動。
2. 激發想象,潤物細無聲。語感的產生是以理解想象為基礎的,它離不開具體、生動的形象。因此,可以通過揣摩詞語,並且借助人的聯想和想象,將文字符號轉為形象鮮活的畫麵,引導學生建立“內心視像”,達到見其人、聞其聲、臨其境的境界。比如,教學《草原》一文,在學習“襟飄帶舞”一語時,可以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牧民飛馬迎客的熱烈場麵,讓學生根據畫麵所展示的情境盡情聯想,體會到用這個詞的許多妙處:寫出了蒙古族人民衣著上的風俗特點;衣襟飄揚,綢帶飛舞;寫出了快馬疾馳的速度,表現了蒙古族人民渴盼見到漢族兄弟的心情;“飄”和“舞”,透露出人們的歡樂,渲染了主客相見的歡樂氣氛……這樣的欣賞、探討,無疑增強了學生對詞語的形象感受能力,訓練了語感。
3. 聯係經驗,為有源頭活水來。單靠翻查字典,是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的,唯有從生活方麵去體驗,把生活所得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聚多了,了解越見深切。同理,在語感訓練中也應善於啟發學生聯係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聯想和想象,再現人物的神態,揣測人物的內心。《草原》一課中的“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中的“灑脫”一詞,在詞典中的意思是“姿態自然,不拘束”。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個詞在文中的意思,可以進一步發問:我們平常在鬧市區是怎麼騎車的,能無拘無束嗎?這樣,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再來體會這個詞在句子中的意思,學生就能充分想象在草原行車的那份自由自在和無拘無束,從而真正地領會到草原一碧千裏,遼闊壯麗的景象。
三、情感體驗,品味語感
小學生的情感是伴隨著清晰的表象和正確的理解不斷深化的。因此,培養語感要依據語言文字,進行定向引導,展開想象,進入課文所創設的境界,借助語言來感受形象,領悟其中的感情。在語感訓練中,要努力尋找文章對學生思想感情的觸發點,使學生與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使學生的心態化入言語角色,進入文中人物的感情氛圍中,積極引導學生敏銳地捕捉文中細膩的情趣,領會文章所蘊含的豐富情感。教學“在這種境界裏,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時,先理解“回味”的意思,然後教師巧設情境:“如果牛馬真的會回味,它們可能在回味什麼呢?”學生進入情感體驗,把自己當作牛馬,說出自己的感覺:“作為牛馬生活在草原,簡直就是進了天堂,它們一定在品味這種幸福的生活。”“它們可能在回味這水草豐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無憂無慮。”“它們可能在回味這草原明朗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氣,沒有一點汙染,真令我們心向往之。”“它們可能在回味著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裏,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們就生活在這幅畫中,真是幸福!”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作者一樣深深陶醉於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樣驚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