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咬文嚼字品“佳釀”,細嚼慢咽生語感(2 / 2)

四、積累語言,加強語感

1. 多看多記。大凡愛看書的學生,語感都比較強,對語言文字把握比較準確。所以,我們應該多創設時機,拓展渠道,引導學生閱讀。課外延伸,讀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比如,上完《草原》這課,就可以推薦學生閱讀老舍寫的原文《內蒙風光》;以媒體為載體,指導學生通過電視、電腦,在欣賞中形象地感悟語言;開展課前、課尾五分鍾閱讀或專門開設閱讀課,提供看的時間,創設看的氛圍。

2. 強調誦讀。在教學《草原》一文的第1自然段時,先讓學生自由讀句子,找出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讀一讀,說說喜歡的原因。教師也範讀,並且有意將“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裏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中的“繡”讀成“鋪”,以培養學生注意聽的習慣和感悟語言的能力。隨後,看大屏幕上的提示,背誦第1自然段,再給無聲的草原風景視頻配音。這樣,由畫麵到語言,由朗讀到背誦,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一種閑情野趣、怡然自得的境界,在自然和諧的氛圍中較好地表現出來了。

五、巧設訓練,升華語感

培養語感,要巧妙地調動起學生的多種感官,眼看、腦想、耳聽、嘴說、手動,將語感訓練同聽說讀寫訓練結合起來,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的語感在理解中加強,在運用中提高。

1. 畫一畫。教學《草原》一課的第1自然段,指導學生理解“渲染”“勾勒”時,請學生上黑板用簡筆畫畫草原美景圖,既理清了寫景的順序和景物特點,又認識到“渲染”是用水墨或淡的水彩塗抹畫麵,“勾勒”是用線條勾畫出輪廓,“翠色欲流”是青草鮮嫩,顏色青翠,似在流動,富有生機,進而讓學生在畫中感受到老舍將草原擬為一幅揮毫潑灑的寫意畫,突出了草原的遼闊碧綠,小丘線條的柔美,整個草原猶如巨幅中國畫那樣讓人賞心悅目。畫後,再讓學生朗讀這一段內容。學生在“讀——畫——讀”的自我學習體驗中,理解了課文內容,了解到了作者細致觀察,抓特點寫作的方法,並且直觀地領略到了草原的美,學生的朗讀自然也就樂在其中了。

2. 演一演。在教學蒙古人民熱情招待客人這部分時,讓學生以同桌為搭擋演一演,“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想象表演“我們”和蒙古朋友分別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置身於情境中的同學們,內在情感和動機得到了有效地激發,,培養了語感,提升了表達能力。

3. 寫一寫。教師必須深鑽教材,根據教材的特點對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訓練,即對學生進行字、詞、句、段、篇的訓練。如講第1自然段寫景部分,感悟作者“細致觀察,按照順序,抓住特點,動靜結合,適當聯想”的寫作方法後,再讓學生模仿這一自然段的寫法,寫一寫我們江南水鄉或者你曾遊覽過的某個地方的美景。

語文課堂的教益作用需要靠“品”來陶冶性情,體驗感覺,曆練內功。讓我們教給學生咬文嚼字、品讀語言的方法,讓學生品味出語言的語意美、語境美、語情美,讓我們引導他們潛心涵泳、誦讀品味,獲取對語言文字深層意蘊的領悟,提升語感,品出“佳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