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二】走出黃果樹瀑布,暢談印象,寫出感受

師:(出示:綠樹掩映間,有一座徐霞客的塑像。他遙對瀑布,仿佛在凝神諦聽遠處的瀑布聲。他完全沉醉了。此時此刻的我們,也完全沉醉了。)這句是寫徐霞客,還是黃果樹瀑布?

生:我覺得寫徐霞客是為了突出黃果樹瀑布,黃果樹瀑布實在太美了,連徐霞客也被陶醉了。

師:這樣一位偉大的旅行家,他見過的美景千千萬萬,可是在黃果樹瀑布前,他“凝神——(生接讀)諦聽”,他“完全——(生接讀)沉醉”了。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樣的方法就叫“襯托”。

師:麵對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那位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你想對黃果樹瀑布、或對自己、或對後人說些什麼呢?請用三五句話寫下來。

生:我想對自己說:徐霞客啊徐霞客,想你遊曆了祖國無數名山大川,欣賞了人間無數仙境,可今兒還是頭一回見到如此氣勢非凡、雄偉壯觀的瀑布呢!真是不虛此行啊!我一定要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黃果樹瀑布這一人間美景。

生:我想對黃果樹瀑布說:剛進入景區,我便聽到你“嘩嘩”的聲音從遠處飄來,就像是微風拂過樹梢,漸近漸響;最後像潮水般湧上來,蓋過了人喧馬嘶,天地間隻存下一片喧囂的水聲了。黃果樹瀑布,你雖不如廬山瀑布那樣長,但遠比它寬,真是氣勢非凡,雄偉壯觀啊!

生:我想對後人說:黃果樹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傑作!我的後代子孫們啊,你們一定要好好珍惜這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千萬不要讓塞特凱達斯瀑布的悲劇重演!

【評析】教學《黃果樹瀑布》這一課,我有以下幾點深刻的感受:

1. 主線引領重賞讀。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美的思想情感要通過精言妙語來表現。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引導學生對文本精妙之處的深入推敲和潛心體悟,不僅應品悟文中的字詞句的規範準確,還應咬嚼字詞句的生動、形象,更應品析字詞句所承載的“未直接表示出來,而無限多未說的東西”的涵義。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讀、去悟、去品、去思,激發其內心的共鳴,圈畫寫得特別好的詞句,說說從中體會到了什麼,在旁邊寫下自己的閱讀體會。從上麵片段中可以看出,學生都走進了文本,並悉心體味。

2. 咬住字眼重探究。在語文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對文中關鍵的詞句進行品析、揣摩、感悟,品味出內含的滋味,感受文字背後的精彩,積澱學生的語感。“片段一”中,我引導學生聯係生活體會“飄”字的精妙,感受“像微風拂過樹梢”這個想象,把“飄”的感覺具體化了,形象化了,也親切化了。而作者這一個巧妙的比喻,讓我們明白了這聲音就是微風拂過樹梢的輕柔、靈動,那飄過來的聲音要細細聽才清楚,令前往遊玩的人充滿驚喜,充滿期待。對一個“瀉”字的賞析,我將文中原句“透過樹的縫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懸掛在岩壁上,上麵折為三疊,好像一匹寬幅白練正從織布機上瀉下來。”與“透過樹的縫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懸掛在岩壁上,上麵折為三疊,從上麵流下來。”進行比較,學生很快就感受到了原文中“瀉”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瀑布形態的寬,感受到了瀑布水流量的很大,氣勢磅礴,很壯觀。而且比作“白練”,顏色也符合,非常逼真。而第二句話,缺少了這樣的感覺,平淡無味。我適時點評,這就是想象的奇特之處,有了想象,讓我們如見其形,如聞其聲,這就是想象的魅力。通過這樣咬文嚼字的賞析,提升了學生語言的質量,充實了學生的語言內存,也實現了學生語文素養的逐漸提升。

3. 關注表達重運用。在每一次引導學生品讀一段佳句時,我的每一句點評都能做到及時進行寫法小結,如用詞的準確、想象的合理獨特、襯托的巧妙、移步換景等。文章第5~7自然段寫瀑布瀉入穀底後的情景和觀後感受,作者從遠望到近觀,繼而坐在石頭上,感覺與瀑布融為一體,表現出黃果樹瀑布非凡的氣勢,無限的生機。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打破傳統的依著教材次序逐一朗讀講解的範式,對教材進行了重組,抓住三段描寫感受的句子,以此為線索,串珠成線,指導學生想象、品味、朗讀、表達,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與瀑布融為一體,情不自禁地想要高歌、起舞、長嘯、嬉戲……我重組教材,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情緒中品讀賞析,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品讀課文後,學生捧起書,美美地讀,完全融入了文字之中,沉浸其中。“醉意盎然”的課堂煥發出語文應有的“味道”,學生情感得到陶冶,語感變得敏銳,課堂成了學生的精神家園。

(注:本文為教育部規劃課題《教育高位均衡發展態勢下區域推進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F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