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談教師的課堂語言(1 / 1)

從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談教師的課堂語言

備課天地

作者:顧美華

教師傳神的課堂教學語言,繪聲繪色地導入、過渡、評價,給予學生啟發和遐想,引領他們進入文本的情境中,有效地和作者對話。下麵,筆者就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課,談談教師的課堂語言。

一、精彩的導入語

上課伊始,我引領學生邊欣賞歌曲《青藏高原》,邊觀看青海高原的圖片,繼而加上簡短而富有激情的導入語:“同學們,請大家跟隨老師走近高原的這株柳樹。你看,它的樹幹和枝葉呈現出生鐵的色澤,粗實而堅硬;葉子綠得蒼鬱,綠得深沉。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這是一株怎樣的高原柳呢?”

教師富有情感的導入語,為學生營造了一種求知的學習氛圍;教師富有靈性的導入語,讓學生產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頓悟。

二、精妙的過渡語

俗話說:“過河要搭橋,爬高要登梯。”這“橋”和“梯”就是從此岸到彼岸,從低處到高處的過渡工具。在讀完第1—3自然段後,我用質疑方法過渡:“這是我在高原見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樹。這是一棵孤獨的樹,這是一棵神奇到令人敬畏的樹。這棵樹是如何生長起來的呢?”在讀完第7自然段後,我這樣啟發學生思考:“青海高原上的這一株柳樹,為保存生命要付出怎樣艱苦卓絕的努力?”這樣的過渡語,讓學生們形成了一種閱讀期待,進而跟隨作者一起去想象這棵樹的存之艱難。看似簡單的問題,將學生的感受、體驗、表達、創新等信息反饋於課堂閱讀過程之中,最終達到理解、感悟課文內涵之目的。

精妙的過渡語,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它既能幫助學生總結回味已學內容,又能激起學生繼續學習新內容的強烈欲望。這樣,通過畫麵的再現和語言的感染,學生置身於相應的氛圍中,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他們學得明白,學得輕鬆,學有所獲。

三、精當的評價語

評價語是情感的共鳴和行為體驗共同作用後迸發出的語言。教師在語文課堂中的評價語,要根據學生特點富有多樣性、多向性、導向性,構建和諧、融洽的學習語文氛圍。當然,對學生發表的不同意見,要進行恰如其分地評價,使評價成為學生發展的催化劑,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變得更加自信。

教學時,我首先範讀文中描寫柳樹的語句,看到學生們聽得很認真,我隨即說道:“你們專注的表情,使我快樂,給我鼓勵。”學生們聽了很興奮,馬上高高舉起了小手,也想試讀。讀畢,我不失時機地評價道:“聽你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真棒!”這位學生開心地坐下。最後,我讓所有學生齊讀這段文字,讀完後評價道:“老師被你們精彩的朗讀折服了,人多力量大,氣勢更雄渾,讓我真正體會到了青海高原一株柳頑強的生命力。”同學們都樂了,從他們的臉上,我看到了從中的那份自信。

誠然,精當的評價語使教師更具親和力;精當的評價語使語文課堂對學生更具吸引力。一句肯定性評價語既讓學生內心產生成就感,又起到挖掘和暗示作用,挖掘了學生身上寶貴的閃亮點,在學生的潛意識裏埋下了自信的種子。

四、精煉的結束語

上好一堂語文課,如同演好一出戲,而結束語則作為這一出戲的壓軸部分。我們既要強調導入語,又要講究結束語,使學生一進入課堂,便在美的享受中開始,最後又在美的陶冶中結束。好的結束語有畫龍點睛之妙,有水到渠成之效。就《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來說,在學生感悟了柳樹的神奇、生長環境的惡劣和頑強的毅力後,課堂已近尾聲,我的課堂結束語是這樣設計的:“今天,我們和作者一起進行了一次讓人激動的精神之旅。願這株柳永遠佇立在青海高原之上,也永遠佇立在你我的精神世界之上,勇敢地麵對學習、生活中的各種挫折,祝福你們!”

筆者認為,語言是一門藝術,隻有繪聲繪色的語言,才能帶領學生入情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