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低年級教材的幾點做法
備課天地
作者:唐恂奕
蘇教版國標本低年級教材選文優美,富於時代氣息,貼近兒童生活,就連練習設計都是“蹲下來看孩子”,以兒童的朋友的語氣說話,或啟發、或激趣、或鼓勵、或期待,使兒童感到親切、新奇、有趣、自信。如何使用好手中的文本呢?
一、整合教材,完善目標
新“課標”非常強調學生的主體實踐,讓學生在自己的實踐中自我體驗、自我感悟、自我建構、自我生成,這一理念在教材中也有鮮明的體現。如二上《美麗的丹頂鶴》,描寫丹頂鶴外貌的一段是文章的重點。課後習題中,就安排了“根據第二自然段的描寫畫一隻丹頂鶴,並塗上顏色。”在教學中,我結合這一練習,讓學生把自己畫的丹頂鶴講給大家聽。這時的介紹,不但是對丹頂鶴外貌知識的鞏固,而且起到了複述課文、內化語言的作用。再如,二上《練習6》中的“說說做做”是認識標誌,讓學生先走出校門,到大街上去收集、了解各種各樣的標誌,並把它畫下來,然後拿到教室中展出,最後還要交流、介紹。學生經曆的是一個收集、了解、繪畫、交流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有探究、有遷移,有鍛煉手腦並用,有與其他學科融合。如此狀態下的教學,注重的不單純是知識結論,而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合,課堂已成為一個互動的活動天地——師生的、生生的、還有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
二、鼓勵想象,平等對話
教材應定位在為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服務,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給教與學留有餘地。比如低年級識字教材中關於“詞串”的設計:“駿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椰樹驕陽海島/犛牛冰雪高原”表麵看來,它們是一個個孤立的詞語,實際上是選擇了一個個典型的事象,按照一定的順序組合起來,有意“留白”,讓兒童通過想象去“意合”。如:“杏花春雨江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到其中蘊含著這樣一幅畫麵:春天的江南真美,美在春雨細細地下,美在杏花靜靜地開!那麼,春天的江南還有哪些美的地方呢?再如《狼和小羊》,最後隻寫到狼向小羊身上撲去,結果如何呢?《小鷹學飛》寫到“小鷹一抬頭,隻見白雲上麵還有幾隻鷹在盤旋呢!”然後,小鷹怎麼做了呢?都沒有直接告訴小朋友,這些地方都是課文的“留白”之處,我們應有意識地抓住這些留白之處,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擅長想象、喜歡想象是兒童的天性,如果我們能寬容學生的想象,理解學生的想象,無疑就在尊重這些最純淨的生命,同時也是尊重我們自己——一個“長大的兒童”。
三、承認差異,包容多元
教師應該認識到教材僅僅隻是憑借,所以應增強教材的問題性、事實性。相同的文本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中,每位教師和學生都會有不同的解讀。比如,二上《小鷹學飛》這篇課文中寫道,小鷹飛到了大樹的上麵,它高興地喊起來:“我已經會飛啦!”而老鷹卻搖搖頭說:“飛得隻比大樹高,還不算會飛。”文字本意是要讓學生明白:小鷹應該謙虛地接受老鷹的教誨,繼續努力學飛行。小鷹在學飛行,就好比我們身邊的這些學生,他們在學習,並在學習中成長。在這樣一種學習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不希望被否定,都喜歡被肯定、被認可。基於這樣一種心理特征,我給學生這樣一句話:“孩子,第一次就能飛得比大樹高,你真了不起!如果能再用點力,加把勁,勇敢地向上飛,相信你能飛得更高!”假設書上的話是鷹爸爸的話,而老師給的是鷹媽媽的話,讓學生自己朗讀自己感悟:如果你是小鷹,你喜歡聽誰說的話?為什麼?答案是多樣的——
生:我應該聽鷹爸爸的話。因為他比較嚴格,對我要求嚴格就是對我好。
生:我喜歡聽鷹媽媽的話。因為我才第一次學飛行,能飛得比大樹高已經很不容易了,鷹媽媽表揚了我,我心裏很高興。而且鷹媽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說明鷹媽媽對我的要求也是嚴格的。
試想,思維活躍了,內心活躍了,“百花齊放”的日子還會遠嗎?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我們不能隻局限於書本上的文字,更要從“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出發,潛心鑽研教材,正確把握重難點,合理選擇切入點,使課堂成為提高學生生活品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