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課堂上教師“導”的缺陷與對策(1 / 2)

課堂上教師“導”的缺陷與對策

備課天地

作者:薛冰

當下,很多教師一味地追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卻忽略了自身的“主導”作用,導致課堂指導不到位、不及時,學生學習隻是停留在表麵的熱鬧上,效率不高,沒有真正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悟。對此,筆者想談談課堂教學的誤區及對策。

一、小組學習形式化

小組合作學習是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形式之一,有的教師時常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在小組討論,課堂上頓時熱鬧非凡。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樣的小組學習許多學生並沒有真正參與討論解決實質問題,有的隻是做旁觀者,有的甚至說閑話,合作學習隻是流於形式。

如何合理安排小組學習,提高課堂效率呢?有位教師教學四上《九寨溝》一課第3自然段時,安排了這樣的小組學習:九寨溝是一個神奇的地方,究竟神奇在哪兒呢?請你們自己去發現:①找找作者描述了九寨溝哪幾處景觀?在文中圈畫出來,與同伴交流。②選擇一處景觀仔細欣賞,邊讀邊想象,在小組內說說這處景觀最吸引你的是什麼?③由組長綜合大家的意見,準備概述九寨溝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發言。這樣的設計步驟清晰,可操作性強,學生們的學習既緊張又井然有序,且任務明確,動靜協調,在各自有所思考的基礎上形成智慧的碰撞,真正達到全員參與,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此時教師再安排展示環節,鼓勵學生彙報自己的學習成果並給予讚賞,以此增強各小組的榮譽感。當學生進行小組學習之時,教師可深入其間,全麵掌握每個小組的交流進度與效果,並進行個別點撥,確保小組學習質量的提升。

二、課堂提問套路化

課堂提問是師生交流的重要途徑,但有的教師進入重點教學環節時,總是設計這樣一個比較空泛的問題:仔細閱讀課文,看看你感受到了什麼,是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的?似乎這已經成為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必問之題”,加上在學生交流時,教師的點撥調控不能及時跟進,學生的感受也就“有規可循”:寫景的文章都是欣賞到景色是多麼優美迷人;寫人的文章都是體會到人物的品行是多麼的美好高尚;寫物的文章都是感受到事物是多麼的精致可愛,至於文字內在的含義,作者語言表達的藝術、遣詞造句的精巧,學生都無法真正關注。

其實,小學生的自主學習並不能視為完全獨立的學習活動,而是在教師引導下的自行探究、自我發現的創造性學習。教學四上《珍珠鳥》第4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找出幾個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起先……漸漸地……後來……),再用上這些詞以“小家夥幹什麼”的句式分別概括每一部分的內容,即:起先,這小家夥在屋裏飛來飛去;漸漸地,它落到了我的小桌上喝茶;後來,它啄我寫字的筆尖和手指。最後,學生體會到這幾句話已經把一大段文字讀薄了,把珍珠鳥信賴“我”的過程寫清楚了。那麼作者為什麼還要寫那麼一大段文字呢?學生通過反複比較,仔細地品味課文中的文字,發現作者對小珍珠鳥一係列的動作描述十分細膩傳神,具體生動、形象有趣地展現出珍珠鳥逐步信賴“我”的過程,讓人覺得真實可信,印象深刻。

教師巧妙地抓住課文的表達特點設計問題,以三個環節自如地收放,引導學生從文中“走出來”,再“走進去”,在文中走了一個來回,讓學生有感有悟,有章可循,感受到人鳥相互依賴的美好境界,學習能力也得到訓練和提升。

三、課文解讀零碎化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編者們的精選之作,因此,教師對課文的解讀必須有整體意識,堅持整體感悟,揭示文章內在的美。聽一位老師教學三上《北大荒的秋天》的第二課時,上課伊始,他以這樣一個問題放手讓學生閱讀:“同學們,北大荒的秋天到了。今天就讓我們和作者一起走進北大荒,去細細地感受它、欣賞它,你覺得哪裏的景色最美,就讀哪裏,還可以邊讀邊和同桌進行交流。”於是,學生們各自選擇喜歡的段落品讀起來。很快,教師開始組織大家交流:說說你喜歡北大荒的什麼地方,為什麼喜歡?同學們有的說了天空的一碧如洗,有的說了小河的清澈見底,有的說了原野的熱鬧非凡,有的說了北大荒的物產豐富,他們對北大荒秋天的認識是一塊一塊的零散的片段,缺乏一個整體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