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課堂上教師“導”的缺陷與對策(2 / 2)

北大荒秋天的“美”是這篇文章的一條主線,作者為什麼以濃厚的筆墨著力描繪北大荒天空、小河、原野三個地方的自然景觀呢?如果將三部分內容加以比較就會發現,作者筆下的北大荒秋天真是絢麗多彩:碧藍天空中的流雲色彩斑斕、大地上的小河如同一條藍綢子、原野裏成熟的莊稼紅黃相間,這些色彩遙相呼應、相互映襯,令人陶醉。其次,明淨的天空、寧靜的小河、熱鬧的原野既讓我們感受到北大荒的靜謐美好,又讓我們沉醉在歡快的豐收喜悅之中,有動有靜,相輔相成,美麗諧和。接下來,作者用寥寥數筆介紹了這裏的物產豐富:“田野、山嶺、江河,連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用雙手捧出沉甸甸的寶物來”。會有哪些寶物呢?到底是誰用雙手捧出來的呢?教師啟發學生思考,是北大荒人在展示他們辛勤耕耘的成果,因為有了勤勞的北大荒人,才有了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如果教師不善於抓住文章的前後聯係,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閱讀理解,又怎能感受到北大荒這種獨具魅力的美呢?

四、師生交流浮淺化

語文教學中的師生對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但有的教師順著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一問一答,看起來教學流程十分順暢,實質上對文本的理解隻是浮光掠影,學生的思維單一、機械,根本達不到訓練的效果。下麵是一位老師教學三上《軍神》一課的教學片段。

師:讀了課文,你們知道誰是“軍神”?

生:劉伯承。

師:為什麼稱劉伯承為“軍神”呢?仔細讀課文,看看哪些地方寫出了他與一般軍人的不一樣,可以將有關詞句圈畫出來。

生:他眼睛受了重傷一點不慌張。

師: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生讀第1自然段)

師:劉伯承還有什麼不凡的表現?

生:他做手術不願用麻醉藥。

生:他做手術時一聲不吭,還數刀數。

師:很好。你們從中讀出了什麼?

生:劉伯承不怕疼,很堅強。

生:劉伯承不愧為一位“軍神”。

師:你們體會得很好,能把劉伯承這種堅強的精神讀出來嗎?(學生誦讀)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教者在努力踐行讓學生自主閱讀感悟,但課文學完後學生對“軍神”到底有多深的感受呢?教師的教與不教又有多大的區別呢?要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全麵、更深入,教師必須要有追問。如課文第4自然段這樣描述劉伯承手術中的表現:“年輕人一聲不吭,雙手緊緊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單,汗如雨下。手術結束,嶄新的床單竟被抓破了。”學生一下就抓住了“一聲不吭”這個詞,那麼劉伯承是在什麼情況下“一聲不吭”的?他不用麻醉藥接受了多長時間的手術?做了“72刀”手術,都“一聲不吭”,難道他不痛嗎?為了忍痛“嶄新的床單竟被抓破了”,而且痛得“汗如雨下”,這是一種怎樣的“痛”啊?就是在這樣一種“撕心裂肺”的情況下,劉伯承“一聲不吭”,還在默默地數刀數,他是一般的軍人嗎?教師一連串的追問,使得劉伯承“軍神”的形象在學生的心中越來越高大,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劉伯承所具有的鋼鐵般意誌,並由衷地產生了深深的敬意!

總之,教師的主導作用自始至終都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一個有智慧的教者應該善於捕捉、善於點撥、善於調控、善於總結、善於提升、善於評價,成為學生學習秩序的組織者、學習方法的指導者、學習方向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