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注提問的有效。在當下的課堂,由於提問的目的不明,方法簡單缺少變化,產生了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問題:“同學們讀了這篇文章有什麼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找出課文裏你認為最精彩的語句,讀一讀,並說說好在哪裏?”“同學們,你讀懂了什麼?”不容否認,有些問題在初讀時提出來,的確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氛圍。但眾所周知,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的“密碼”,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並由此產生不同的介入方式,有效的提問能夠激起學生的思維活動,走進學生的心靈。

2. 關注提問的層次。我們的課堂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教師設計的課堂提問問題要麼過小、過淺、過易,學生不假思索即能對答如流;要麼提問過大、過深、過難,全班同學誰也回答不了,最後隻好教師自己回答。

學生的認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提問設計要有坡度,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階。我在教學《水》一課時,課件先後出示:(1)提到“水”這個字,對於生活在江南魚米之鄉的我們來說,腦海裏烙印的是哪些詞語?(學生早有儲備)(2)可是,作者回憶起童年時光時,記憶中就是個缺水的地方,到底缺水缺到怎樣的程度呢?(書本上內容)(3)作者在對一勺水淋浴的描繪中連用了4個“滑”字,有什麼好處?(同桌交流)(4)平平常常一把鑰匙,為什麼說它是權威、幸福和痛快的象征呢?(學習小組研討,教師指導)(5)缺水給村裏人帶來“苦”,但作者卻具體生動地描述了水給村裏人帶來的“樂”,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學習小組研討,教師指導)整堂課,一直以水為中心,由淺到深設計了5個主要問題,如此設計不僅注重了文章的整體性,而且逐漸深入,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

3. 關注提問的技巧。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如何恰當地運用提問,既能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達到回憶、複習和鞏固教學內容的目的,又可以通過問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從而激發學生主動交流的積極性。

教學《三借芭蕉扇》第一課時,我在最後十分鍾是這樣教學的:首先結合板書問:“孫悟空為什麼借芭蕉扇?”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要三借芭蕉扇?”學生自由暢想,各抒己見。最後,請代表彙報:“孫悟空收了紅孩兒,鐵扇公主和他結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恨,當然不肯把扇子借給他。所以,孫悟空要費盡周折三借芭蕉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