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先學後教”的重要意義與策略
教學劄記
作者:唐衛軍
時下,“先學後教”已成為教育界最熱門的詞彙,它所帶來的關於教學法的顛覆性影響已經深入人心。
一、“先學後教”倡導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使人不斷獲得了生活的經驗以及適應和改變環境的能力。“先學後教”徹底改變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麵,放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根據教材設計了不同的“前置學習內容”,把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提前透露給學生,讓他們圍繞教學目標先自學,再把不懂的地方彙總、反饋。課堂不再遵循以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學習新知——鞏固練習”的傳統套路,而是根據學情反饋依勢而定。“先學後教”課堂對教師和學生而言,都充滿了未知的神秘感,每節新授課的教學都是一次全新的“探險”活動,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學真正為了學生而教,這樣的課堂,真正杜絕了“為上課而上課”的表演式教學。
二、“先學後教”比“先教後學”更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研究論認為:遵循兒童認知的發展規律,在新知的學習過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而把兒童對客觀事物的自主的、能動的反應放在首位。也就是說,教師放手讓學生“先學”,分析班集體中大多數學生對新知的理解水平,再根據學生間的差異製定出“班本”“生本”的教學目標,既避免了優秀學生對於已掌握知識多次重複記憶所造成的學習倦怠,也消除了後進生對於教師所授知識無法掌握的尷尬。換個角度講,“先學後教”從另一個層麵上詮釋了什麼是“因材施教”。
“先學後教”能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識,獲得廣泛的學習經曆,也能促使教師在精準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對課堂教學改革實現有效突破具有深遠的意義。
1. 教師精心備課是前提。教師要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教材的內容與教學目標有機整合,提煉出可供學生操控的有目標、有層次,同時又具有整體性的“活動方案”,供學生自主學習體會。備課時,教師可以把預設好的問題先放一放,先掌握學情,再製訂出階梯式的教學方法。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上《徐悲鴻勵誌學畫》一課時,我在備課後對學生的“先學”提出三個問題:徐悲鴻為什麼要勵誌學畫?徐悲鴻是如何勵誌學畫的?徐悲鴻勵誌學畫的結果怎樣?問題看似簡單,但要回答好,就要求學生必須能讀透全文。這樣的問題預設,是在教師把握文章重難點之後提煉出來的。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能抓住描寫外國學生神態、語言的有關語句“很不禮貌、衝著”“你們中國人就是到了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來體會外國學生對徐悲鴻、對中國人的侮辱。隨後品讀描寫徐悲鴻的語句:“徐悲鴻被激怒了,……必須用事實讓他們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學生明白了:此時的徐悲鴻已經下定決心刻苦學畫,要為中國人爭光。課文的第7、8兩個自然段從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麵來說明徐悲鴻勵誌學畫的結果。學生從“優異的成績、轟動了巴黎整個畫界。”體會徐悲鴻所取得的成功;再抓住外國人向徐悲鴻道歉的有關描寫,“非常震驚、鞠了一躬、我承認中國人很有才能、我是‘有眼不識泰山’。”體會徐悲鴻的成功不僅僅是個人的成功,更是中國人的成功。最後,通過課文前後對比閱讀,體會徐悲鴻通過自己的努力,確實為中國人爭光了。也就是說,我課前預設的問題中,大部分學生能夠解決第一和第三個問題。部分不能跟上節奏的後進生,他們在“先學”的情況下,不能很好地理解這兩個問題,就會在我們的交流中有針對性地學習。隨後,教師引導全體學生學習課文的難點:徐悲鴻是如何勵誌學畫的?在這種階梯教學方法中,有效“先學”的學生和自學未“果”的學生,都能夠水到渠成地認識到徐悲鴻是個刻苦努力、為國爭光的畫家。自學與教學在教師的精心準備、充分預設的前提下變得簡單,相得益彰,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