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學生的“先學”是關鍵。“先學後教”也好,“教無定法”也好,我們努力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得到提高。但是,如果學生不能真正發揮“先學”的作用,或者完成質量不高,那麼“先學”的效果就事倍功半了。因此,貫徹落實“先學後教”的理念,關鍵還是要從學生抓起。
首先,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能否認真自學,解決老師交給的“先學”任務,態度和習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就從語文方麵來說吧,教師需要著手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做讀書筆記的習慣,總結反思的習慣。每篇課文的學習大體分為三個步驟:學生課前自主預習,教師與學生共同理解文本,課後學生總結、內化。這三個步驟都要依賴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去完成。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習習慣的培養需要教師細膩的指導和耐心的等待。培養了學生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真正發揮他們學習上的自主性。
其次,小組合作要紮實有效開展。學習小組是教學的一個有效形式,教師預設的教學任務及問題,理應充分放手,由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商討。學習小組中必須安排一個“領頭羊”,能夠組織全組學生進行討論。再者,小組合作的指向一定要明確。比如在三上《荷花》一課的教學中,我交給小組的任務是讀準課文中的生字詞,理解詞義。比較難讀的,如:花骨朵、翩翩起舞、告訴、蓮蓬、破裂、好夢、挨挨擠擠等詞,少數學生的讀音不準,小組中成員就能夠及時發現並糾正。而“翩翩起舞、花骨朵、破裂”等詞義,也能夠在小組成員的互幫互助中基本理解。甚至,他們會自覺地拓展象“翩翩起舞”AABC式和“挨挨擠擠”AABB式的詞語,學習效果絕不比教師指導學習的差。討論之後,小組及時彙總解決不了的問題,由小組長記錄並提問。學生之間質疑相比學生向老師發問來得容易得多,這樣的方法把直接提問轉化為間接提問,使得不少內向的學生也有了“發言”的權利。小組的有效合作其實是學生個體“先學”之後的又一次“先學”,教師也避免了繁瑣的分析解答。
3. 課後總結提升不可缺少。“先學後教”教學模式的具體過程,就如同汽車進入高速公路,如沒有路標,就可能上岔路。教師要當好“路標”,發揮主導作用,這是學生學得好的必備條件。在課堂的交流學習之後,教師要及時總結學生在“先學”技巧上的優點和不足,給予表揚和建議,提高學生自學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優化“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