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是中國的一位禪宗大師,經常與門人一起工作,除草、掃地、砍柴,無所不做,即使到了八十高齡,仍然照做不誤。
他的門人見他年紀大了,不堪勞動,但勸他休息他又不聽,於是想了一個辦法,把他的工作用具掩藏起來。這位大師當日沒有做工,但也沒有吃東西。
第二天如此,第三天亦然。“他也許是因為我們藏了他的工具而生起氣來了,”他的門人如此猜測道。“我們最好還是把工具放回原處吧。”
他們這樣做了,於是,這位大師又工作了,同時也吃東西了。到了晚上,他對大家訓示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自古俊傑出寒門,這是吃苦和勤奮的結果,勤苦奮鬥是孩子適應社會的最有用的武器,家庭教育中自然不能少了這一“禪”。一切皆佛,吃苦是禪。
吃苦:苦難是一種財富
馬祖是懷讓禪師的弟子,他在般若寺修行的時候,整天盤腿靜坐,冥思苦想,希望有一天能修成正果。有一次,懷讓禪師路過禪房,看見馬祖坐在那裏神情專注、便向弟子問道:“你這樣是在做什麼?”
馬祖馬上起身答道:“我在修行,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聽他這樣說,就順手從地下撿起一塊磚,然後在一塊平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神情是那麼的專注和堅毅,和馬祖的神情是一樣的,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感覺。
馬祖非常疑惑地問道:“禪師,你在做什麼呀?”
懷讓禪師答道:“我在磨磚呀,難道你看不見我在做什麼嗎?”
馬祖又問:“磨磚有什麼用呢?”
懷讓禪師說:“我磨磚,想把它磨成鏡子。”
馬祖說:“磚本身是沒有光的,就算你磨得再平,它也不會成為鏡子的。你就不要在這上麵浪費時間了。”
懷讓禪師就說:“磚不能磨成鏡子,靜坐又怎麼能夠成佛呢?”
馬祖慚愧地問道:“弟子愚笨,請師父指點,怎樣才能成佛呢?”
懷讓答道:“有一個人在趕車,可是那個車子就是不走,於是他就拿起鞭子拚命地打車:馬兒在那裏低著頭吃草,車子還是不動。你說是應該打車,還是應該打馬兒呢?”
馬祖終於醒悟了:“坐禪隻是成佛的一種手段,若想真正的成佛,隻坐禪是沒有用的,而是要從心裏去感悟。”
“磚本身是沒有光的,就算你磨得再平,它也不會成為鏡子的。”“坐禪隻是成佛的一種手段,若想真正的成佛,隻坐禪是沒有用的,而是要從心裏去感悟。”苦難雖然不是人生的必修課,但對人生的成長卻有著比順境更重要的作用。古往今來,許多事業有成的人,大多是從貧寒的家境中走出來的。他們從小遭受到的艱苦生活的磨礪,是艱苦的生活賦予了他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他們早年立誌,奮發圖強。在孩子小的時候,作為父母往往會低估了孩子吃苦的能力,或出於心疼孩子的心理,讓孩子遠離吃苦的環境。但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會悲哀地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適應環境的能力,他們的這種能力在父母的關愛下退化了!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讓孩子嚐試生存的艱辛,會有利於孩子增強意誌健全心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堅忍不拔的生存能力。
李新帶著5歲的兒子到郊外10裏外的鄉下看望父母。吃過晚飯,天已黑了。進城的公共汽車一直沒有來。李新完全可以住在父母家,等到第二天再回去,但李新卻堅持帶著兒子步行回城。兒子走一段,累了,他就背兒子一段,就這樣摸黑回了家。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李新回答說:“為了使兒子從小熟悉黑暗和一點苦。”
就在許多父母努力地滿足子女的各種合理不合理的要求時,富甲天下的美國人日本人卻千方百計地對他們的孩子進行“吃苦教育”。為了不忘過去最困難的日子,美國一家學校給孩子們做了“憶苦飯”,結果,孩子則麵對當年大人吃過的借以活命的糠菜嚎啕大哭,拒食3天。校方毫不動搖,第4天,饑餓的孩子終於咽下了這頓憶苦飯。在美國的許多孤島或森林裏,人們常常可以看見美國小學生的身影。他們在沒有老師帶領的情況下,麵對著沒有淡水的可怕的自然界,安營紮寨,尋覓野果,撿拾柴草,尋找活命的水源,自己營救自己。一位孩子從荒島歸來後,感慨地對老師說:“我以前以為供我們享受的一切現代化設施都是世界上本來就有的,但荒島的曆險才使我明白,人生來是兩手空空的,一切都是勞動創造的。過去老師講勞動光榮,我們感到很空洞不理解,如今才真正理解了這個詞的含義。”
父母能夠為孩子提供許多經濟物質,但不能陪孩子終生,將來漫長的人生路還是要孩子自己去走,父母所做的一切隻是在幫助孩子去創造自己的天地。上天是公平的,他在把苦難撒向人間的時候,往往準備好了厚重的回報等著真正的勇士去拿。如果你的孩子麵對苦難勇敢地迎上前去,成功地征服它之後,就能拿到付出的回報,當你捧起金燦燦的獎杯,就會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甘甜、人生的價值。
禪意父母
在所有的愛中,隻有父母之愛的酒杯是盛得最滿的。但孩子不可能永遠都浸泡在父母之愛中,做父母的應該明白:今天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將來孩子走出自己的視線後能更好地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下去。生存意誌的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麵,自古英才多磨難,紈絝子弟少偉男。不論出身貧困還是富有,在成才的道路上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都必須要經過艱苦的磨煉、辛勤的勞動,才能鍛煉出堅強的意誌,從而衝出重圍,獲得事業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