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U形假說:給孩子適當的壓力

有個人,在他童年的時候,母親就因為想不開而自殺身亡。母親自殺的時候,他正好看見了,於是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就留下了陰影,這種陰影一直無法從他心中抹去。在他15歲的時候,弟弟也自殺了。親人接連不斷地死亡給了他一種錯覺:“死亡才是人的最終去處。”於是他也嚐試死亡,但是屢次得救。報恩寺的住持看他可憐,將他收容在寺中。但是他認為自己沒有任何用處,留在人間隻能是痛苦,還不如一死了之。

一天,住持去看望他,見他神情萎靡,便對他說:“我不能救你,你要自救!你可以每日坐禪,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坐禪其實是沒有用的。”

那人疑惑地問道:“既然沒有用,那為什麼還要坐禪呢?”

住持回答道:“就是因為沒有用,所以才要坐禪呀!”

那人頓悟了:“人活著不是為了用處,而是為了生存。”

死亡本身並沒有什麼可怕,死了就死了,不必恐懼,不必擔心,隻是把自己的事交給別人處理,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人應該為自己的事負責,而不是把自己的事交給別人!

人活著不是為了用處,而是為了生存。盡管父母竭盡所能去為孩子鋪平未來的道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使他們能一路坦途,順利成長,但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父母也隻能陪伴孩子走一段路,不可能總是為他們遮風擋雨。

困境是每個人的人生必經之境,不管它的生存條件怎樣,每個人遲早都會麵對。生活的困境,心靈的困境。對於孩子,父母應加強其對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使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之路笑對風風雨雨。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看出他的心理素質,也反映了他對待困難與挫折的理智程度和對自我行為的控製能力。對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應該首先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為基礎,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要內容,循序漸進地開展起來。

隨著社會家庭中獨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養成許多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習慣,當他們真正麵對學習、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難或壓力時,往往會不知所措。因此,他們什麼事都要依賴父母或老師,缺乏獨立意識,缺乏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那麼,怎樣才可以改變孩子的這種現狀呢?作為父母,應盡量地讓孩子自己決定和處理自己的事。隻要不是壞事,隻要孩子能夠做到,就讓他們自己拿主意,自己去做,家長隻做朋友似的參謀。

許多孩子是在周圍的讚美的環境中長大的。即使孩子做了一件他應該做的事,周圍的人(包括他們的父母)也總是讚不絕口;孩子犯了錯誤,很多父母寵愛孩子,不敢說個“不”字,千方百計地幫孩子尋找借口開脫。這就使得孩子會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變得任性,虛榮,常常因一些小事而大吵大鬧。很難想像,這樣的孩子能經受得住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困難與挫折。誠然,表揚、鼓勵等都是很重要的教育措施,但不論什麼樣的措施,都應客觀、公正。不過分寵愛孩子,去討孩子的歡心,要善於讓孩子去承擔他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讓孩子清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從小就正視和解決自己遇到的每一個問題。

禪意父母

其實,每個孩子都具有自我發展的潛能,當他們遇到挫折困難時,會學習自己去解決問題、分析問題,這樣孩子才會真正的成長。孩子不隻是需要成人在方法上給予指點和幫助;他們更需要自己在挫折中學會麵對,學會擔當,讓每一次挫折都能激發起他們的鬥誌,鍛煉他們的能力,讓他們嚐試對自己的生活深人思考。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妨放開手,讓孩子學習獨自行走。我們站在遠方,看孩子在風雨中成長。

教他敢於麵對失敗

釋迦牟尼有個叫般特的徒弟,他生性愚鈍,佛祖讓500名羅漢天天輪流教他,可是般特仍然不開竅。佛祖把他叫到麵前,逐字逐句地教他一首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說:“你不要認為這首倡稀疏平常,你隻要認真地學會這一首偈,就已經是不容易了!”於是般特翻來覆去地就學這一偈,終於領悟了其中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佛祖派他去給附近的女尼講經說法。那些女尼早就聽說這個愚笨的人了,所以心中都不服氣,她們想:“這樣的愚笨之人也會講經說法?”雖然心裏是這樣想,但是她們表麵上仍然用應有的禮遇對他。

般特慚愧而謙虛地對眾僧尼說道:“我生來愚鈍,在佛祖身邊隻學得一偈,現在給大家講述,希望靜聽。”

接著便念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話音剛落,眾女尼便哄笑:“居然隻會一首啟蒙偈,我們早就倒背如流了,還用你來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