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特不動聲色,從容講下去,說得頭頭是道,新意迭出。一首普通的偈,說出了無限深邃的佛理。眾女尼聽得如癡如醉,不僅感歎道:“一首啟蒙偈,居然可以理解到這種程度,實在是高人一等啊!”於是對他肅然起敬。
般特隻學了一偈,可他一絲不苟的精神體現於行動之中,於是一偈也得道了。孩子要想在事業和人生獲得成功,必須要學會接受失敗,感受痛苦,然後不斷努力拚搏直至成功的最後來臨。人生的每一個過程都不能回避。失敗和痛苦感是構成最終成功和喜悅的最基本元素。正如中國人所言:“苦盡甘來。”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強的競爭力。因為逆境中奮鬥的人既有失敗的教訓,又有成功的經驗,更趨成熟。孩子隻有能把挫折看成一種財富,深諳隻有失敗的磨礪會讓自己更有能力去挑戰自我,戰勝逆境,才有可能獲得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敗的基礎上的,過樣才能更具有笑對挫折、迎難而上的風範。
挫折,簡言之,就是遇到的困難或者失敗。挫折就是這種困難或失敗在心理上的感受。當然這種感覺是很痛苦的,因為它使你會失去成功,不能滿足自己的索取。然而對不同的人而言,確切地說是對意誌品質不同的人來說,挫折的意義極為不同。
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就會很容易被困難打垮,喪失信心,而一個堅強的人往往能在挫折中找到成功的途徑。父母應時常告誡孩子: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因此他必須成為一個堅強不屈的人。要教育孩子必須學會坦然接受失敗,否則無法養成持之以恒的性格。教他從一開始就學會忍受失敗帶來的負麵影響,並勇敢地麵對它。有的孩子麵對困境選擇逃避,越是這樣,自卑心就會越加膨脹。為了給自己這種自欺欺人的想法找出正當的理由,他們往往會自我欣賞,貶低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或攻擊勤奮的人。其實不必為自己找借口,犯錯誤甚至遭到失敗都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考驗一個孩子是否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另一個重要方麵。就是看他能否在這樣的環境中繼續保持一種積極主動和樂觀的精神。有一句極富哲理的話是這樣說的:“社會就像一麵鏡子,你怎樣看待這個社會,這個社會就會如何回報你。”如果在挫折麵前,孩子總是怨天尤人,長籲短歎,或者什麼事都不能自主解決,等著他人的幫助,那麼他的明天永遠是灰暗的。
禪意父母
孩子要想很好的適應未來的生活,要想在未來的社會生存和發展得更好,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精神狀態,才能夠經受住外界環境的巨大變化的考驗,在各種壓力麵前堅持自己的追求和信念。父母必須讓孩子清楚: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事。美好的事物往往是與艱難困苦、挫折逆境相伴而來的。即便沒有逆境,父母也應為孩子創造逆境,因為你的孩子無法在逆境中生存,也就意味著無法適應未來的競爭激烈的社會。學會在逆境中生存,還要求孩子有頑強的精神與樂觀的態度。可以說,在任何人的成長道路上,都或多或少會有一段暗淡的歲月,麵對嚴酷的現實,隻有不屈不撓,才能迎來光明的時刻。才會讓自己的人生煥發出燦爛的光輝。
教會孩子要勇敢
有一個人在社會上總是落魄,不得誌,有人向他推薦了一位得道大師。
他找到大師。大師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問:“這水是什麼形狀?”
這人搖頭:“水哪有什麼形狀?”
大師不答,隻是把水倒人杯子,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
大師無語,又把杯子中的水倒人旁邊的花瓶,這人悟然:“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狀像花瓶。”
大師搖頭,輕輕提起花瓶,把水倒人一個盛滿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溶入沙土,不見了。這人陷入了沉默與思索。
大師低身抓起一把沙土,歎道:“看,水就這麼消逝了,這也是一生!”
這個人對大師的話沉思良久,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通過水告訴我,社會處處像一個個規則的容器,人應該像水一樣,盛進什麼容器就是什麼形狀。而且,人還極可能在一個規則的容器中消逝,就像這水一樣,消逝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無法改變!”
這人說完,眼睛緊盯著大師的眼睛,他現在急於得到大師的肯定。
“是這樣。”大師拈須,轉而又說,“又不是這樣!”
說畢,大師出門,這人隨後。在屋簷下,大師伏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階上摸了一會兒,然後頓住。這人把手指伸向剛才大師手指所觸之地,他感到有一個凹處。他迷惑,他不知道這本來平整的石階上的“小窩”到底藏著什麼玄機。
大師說:“一到雨天,雨水就會從屋簷落下。你看,這個凹處就是水落下的結果。”
此人於是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裝入規則的容器,但又像這小小的水滴,改變著這堅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壞容器。”
大師說:“對,這個窩會變成一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