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僅有勤勞是不夠的,還必須學會節儉,學會有計劃的生活。因為簡樸的有計劃的生活是一腔錘煉人意誌的爐火,它可以促人自立,助人成熟。
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絕大多數人都不會缺吃,缺穿,也不愁沒錢花,這一方麵說明社會的發展,我們創造的財富更多了;另一方麵也說明科技的進步,我們的勞動效率的提高。是不是我們創造了財富就可以隨心所欲的支配或揮霍呢?在能源日漸緊缺的時代,節儉會更見重要。物足其用則可,儉樸可以使你在最大程度上享用生活,沒有必要為了滿足自己或他人的虛榮心而任意奢侈浪費我們寶貴的資源。可現在的孩子中有些人卻不懂得節約,亂花錢,隨便浪費的現象相當嚴重。有些學生吃的是館子,穿的是名牌,學習用品也從這“機”到那“機”,廣告做什麼,學生買什麼。且不說這些東西的實用性,買回家學生是否真的能夠派上用場?其實這很多是浪費了。很多父母的出發點多是好的,目的是想讓孩子學習輕鬆一點,生活上過的好一點。認為即使家長再苦一點,也不能委屈了孩子,不能讓人家看不起。其實大多數家庭並不是很富有,有些孩子花錢的大手大腳卻是以父母的節衣縮食為代價的。其結果往往與我們的目的相反。所以,不管我們生活水平如何,我們仍然應當大力提倡節約的良好品質,時刻不能忘記“成由勤儉,敗由奢侈”的古訓!
禪意父母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誰,家庭條件怎樣,都應該通過勞動來創造相應的財富和價值,貢獻於這個社會,才有可能快樂的生存。但也不是隻要勞動就可以了,勞動隻是一個份內的事,也是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社會未來的孩子就是時刻都應有一種對待學習孜孜不倦的奮鬥精神,才會給未來以希望。對一個人來說,越早把自己放在一個艱苦的環境中鍛煉,就越早能夠通過自己的雙手來自食其力,就越早能取得發展和成功的金鑰匙。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
唐代的智閑和尚曾拜靈佑禪師為師。有一次,靈佑問智閑:“你還在娘胎裏的時候,在做什麼事呢?”
“還在娘胎裏的時候,能做什麼事呢?”他冥思苦想,無言以對。於是說:“弟子愚鈍,請師父賜教!”
靈佑笑著說:“我不能說,我想聽的是你的見解。”
智閑隻好回去,翻箱倒櫃查閱經典,但沒有一本書是有用的。他這才感悟道:“本以為飽讀詩書就可以體味佛法,參透人生的哲理,不想都是一場空啊!”
灰心之餘,智閑一把火將佛籍經典全部燒掉了,並發誓說:“從今以後再也不學佛法了,省得浪費力氣!”
於是他前去辭別靈佑禪師,準備下山。禪師沒有任何安慰他的話,也沒有挽留他,任他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智閑來到一個破損的寺廟裏,還過著和原來一樣的生活,但是心裏還總是放不下禪師問他的話。
有一天,他隨便把一片碎瓦塊拋了出去,瓦塊打到一棵竹子上,竹子發出了清脆的聲音。智閑腦中突然一片空明,內心澎湃。他感到了一種從未體驗過的顫抖和喜悅,體驗到了禪悟的境界。
他終於醒悟了:“隻有在生活實踐中自悟自證,才能獲得禪旨的真諦。”於是立即趕到靈佑禪師身邊說:“禪師如果當時為我說破了題意,我今天怎麼會體會到頓悟的感覺呢?”
原來,悟的魁力就在於——長久地追尋和執著地思索之後,突然感受到了宇宙和生命的那種永恒和諧的意義,並且覺悟到這其實是一種固有的東西的時候,就會從內心的糾纏中解脫。你會突然間發現,一切都為之改變了。
靈佑禪師如果當時為智閑說破了題意,那他就無法體會到頓悟的感覺。父母與其給孩子過多的物質關照,不如教會孩子如何在將來用自己的才幹獲得財富。過分關心照顧孩子,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幹,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普遍存在。有的父母過分溺愛孩子,事事替他幹,以至於很大的一個孩子了,一旦走出家門卻什麼事情也不會於。比如,學校組織出去野營,父母又不能陪著去,孩子在外頭吃盡了苦頭,受盡了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