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以為這是一個陳舊的例子,覺得中國的學生很優秀,不應該這麼差才對,至少不應該比富裕的日本學生表現差,但這是不爭的事實。天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享受的日子過慣了,臨陣磨槍是不可能獲勝的。如果你的孩子就是其中的一員,你是否後悔沒有早點培養孩子的獨立和吃苦精神?有的父母可能會想:我才不會讓孩子去遭罪呢?管他什麼夏令營不夏令營的,盡是折騰孩子。如果您有這樣的想法,那就不能怪中國孩子的無能,隻能說中國的父母連中國的孩子都比不上,孩子的失敗,也是父母的失敗。不是嗎?出去再苦,畢竟是一個鍛煉的機會,表現再差,也能從中得到不少的體會,一味地讓孩子養尊處優,你的孩子就永遠不會長大,永遠不能經曆風雨,好比不讓牛下地,卻又要讓牛能犁地一樣,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有的父母可能又會想:能養尊處優,那是孩子的福分和造化,有多少人求都求不來。可問題是父母不可能一輩子照顧孩子,孩子未來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事要做,不可能一輩子按著父母的既定軌道行進。你也不想你的孩子一輩子呆在家裏不見世麵,你也盼著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出人頭地吧?既然這樣,孩子在家裏養尊處優,事事依賴成年人,等他到了外頭又怎麼有能力去應對法雜的變化?不要想到時自然什麼事都會了,所謂路到橋頭自然直,沒有過不去的坎。那你就太高估自己的孩子了,不知您是否聽說過,有一些考上名牌大學的考生,因為生活不能自理而休學在家,甚至有的考生遇到困難選擇輕生的悲劇。父母都不希望那樣的厄運突臨家門吧,那還是從小就培養孩子,鼓勵孩子盡量不依賴成年人,做到生活自理。
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生活能力呢?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不依賴成年人。孩子由於小,父母出於對孩子的關愛,安排和規定好孩子的學習、生活,讓孩子聽父母的命令行事,這種做法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是可取的,但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就不能再拘泥於這種方法了,就應該鼓勵孩子的自主能力,因為這樣容易使孩子產生嚴重的依賴心理,影響孩子獨立自主地成長。
禪意父母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好習慣,你就得多給孩子創造獨立自主的機會,不要處處以幫助的形式來幹涉孩子的生活,以保護的形式來約束孩子的正常行為,要給孩子一個獨立發展自我的機會,讓孩子獨立完成他所從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經曆一些很小的挫折。籠裏的鳥關久了,翅膀會退化丶很難希望它有朝一日能展翅高飛,寬鬆的環境,才能自然的發展。
缺少挫折感的孩子難溶於社會
釋迦的弟子中有一名修行者對朋友常感到不耐煩,喜歡一個人獨處。釋迦看出此人外表看來很頑強,其實內心很脆弱,就想試試他的勇氣。
有一次,釋迦吩咐他:“到那座山後頭有鬼神的穀中樹下去冥想。”
此人答應後很高興地走進山去。當他到了目的地,便坐到樹下要開始冥想。這時突然覺得一陣恐怖和寂寞襲來,兩個時辰之後,實在忍不住了,他後悔自己答應在此冥想。“為什麼要選擇修行的路?我本生在富裕的家庭,衣食無憂又可隨心所欲,每天過得不是很自在快樂嗎?家中老少都在等著我,幹脆不要修行回去吧。”
當他正打算放棄,收拾回家時,釋迦過來問道:“平日看來你勇氣十足,來到這個山穀,想必沒什麼好怕的吧?”
此人老實答:“不,事實上我覺得這兒可怕極了。”
正談話間,一隻野象走了過來,並躲在樹下開始呼呼大睡。
釋迦見了就問:“你知道這隻放心睡大覺的象,心中想些什麼嗎?”
此人答:“不知道。”
釋迦說:“這隻象是許多隻象中的一隻。現在他離開群象而能夠在此放心大睡,一定是厭煩象群的喧囂嘈雜。換句話說,連畜生都有離群求清靜的欲求。現在你是因為厭煩人群的喧囂而出家的,怎麼會害怕孤獨呢?如果要我們在眾人之中和不講道理的人交往,豈不是反而有礙修行嗎?正因如此,修行根本不需要同伴。”
此人聽了釋迦的話,才明白其所以叫自己來這幽僻山穀冥想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