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從試驗修行人勇氣入手,教導他如何克服自己心中的恐懼,令修行人堅定了修行的信念。教育孩子就要從小事上做起,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現在體會到,孩子在學校不僅要搞好學習,更要學會自理能力,這是做人的基本教育,要培養在心中有他人,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就得從這些小事做起,能使他自強、自立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做人的道理。孩子的生活,很多都是家長料理,總想為他們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使他們能夠好好學習,但卻因此束縛了他們的手腳,培養的是不勞動的寄生蟲,不肯吃虧吃苦的很驕氣的自私的孩子。為了讓孩子盡快的提高自理能力,家長要有意識的利用節假日,讓他多做一點家務,多與社會接觸,這樣不僅提高了他們的自理能力,也使孩子們更多地了解了社會,在今後的生活中,更能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做社會的強人。

孩子在學校,離開了父母的眼光,沒有了以往家庭的約束,很容易受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的影響,所以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是重中之重,要教會孩子學會做學問,首先要學會做人,不要受社會上那些不良風氣的影響,要把握住人生的方向,做事要講誠信,自己說了的事一定要做到,交朋友也要如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的愛心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要培養孩子伸出援助之手和他們共度難關。”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孩子沒有經受一些人生中的磨難,讓孩子知道生活的艱辛,這樣才能使他真正從心裏去理解父母,關愛父母,讓他意識到遇到困難並不可怕,關鍵是怎樣去麵對它,化壓力為動力。在生活中,父母首先要樹立好自己的形象,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讓孩子看到隻有不畏艱難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家長以自身為例教育孩子去勇敢地麵對人生中、學習中的種種困難,去做生活和學習的強者。做一個社會有用的人。

禪意父母

對於孩子未來人生的發展來說,學會獨立承受挫折比學習成績優異更加重要。這是孩子成長所應該具備的基礎因素,相對於學業成就來說,現代社會的發展更需要能夠自主發展、獨立生存和承受挫折的新新人類。麵對不慎跌倒的孩子,我們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自己站起來的,從摔倒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會自己努力想辦法爬起來。再走路時,他們就會留神;遇到障礙物時,他們也會小心繞過。當他們依靠自己的努力達到目的地時,孩子感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悅,在戰勝挫折的過程中他們變得更加堅強,更加自信,更加成熟。放開手腳,給孩子自己的空間,讓他們去選擇自己美好的人生吧!

具有抗挫折的心理素質

曾會學士與珊禪師是多年的好朋友。有一次學士外出,偶然遇到了雪竇禪師,於是他就寫了封介紹信給雪竇,讓他到靈隱寺去找珊禪師,珊禪師一定會照顧他的。雪竇禪師欣然接受,然後拜別,雲遊去了。

一別就是三年,曾會學士因為公事,來到了靈隱寺。他突然想起了三年前曾介紹過雪竇禪師來這裏,於是便問珊禪師:“雪竇禪師現在怎麼樣了?”

珊禪師疑惑地說:“沒有這個人呀!是不是搞錯了?”

曾會學士說:“怎麼會錯呢?我親自介紹他來的!”

珊禪師十分為難,派人在寺中的上千僧眾中尋找了個遍,可是找了一上午,也沒有找到這個人。

曾會學士說:“你還記得拿我介紹信的那個人嗎?”

珊禪師搖搖頭說:“沒有啊!我從來沒有收到過你寫的介紹信呀!”

珊禪師看學士那麼著急想找到這個人,於是便和學士一起去找,可是找遍了每一個地方,就是不見雪竇禪師的蹤影。直到天快黑的時候,才在一個很破的屋子的角落裏找到了正在打坐的雪竇禪師。

曾會學士大喜地喊道:“雪竇禪師!”

雪竇見是曾會學士,也感到十分驚喜,他與珊禪師各自作禮。

珊禪師一見雪寞禪師就看出了這個和尚將來一定會有不一般的造化。

幾人各自寒暄了一陣,曾會學士問道:“三年前我親筆寫的介紹信你給丟了嗎?為什麼不給珊禪師看呢?害得你住這樣的房子!”

雪竇禪師從衣袖裏取出原封未動的介紹信還給曾會,說道:“我隻是一個雲遊的和尚,沒有什麼渴求,為什麼要請人介紹呢?”

求人永遠不如求己,在社會中生存,孩子也會時時遭受各種挫折,或因學習成績,或因和同學之間的關係等。麵對挫折,孩子也會垂頭喪氣,傷心失望,顯露出痛苦自卑的一麵。孩子從挫折中感受到怎樣的心理體驗,便決定了孩子以後處理類似問題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往往會走兩個極端。一種父母對孩子進行一番空洞的言之無物的說教,這種方法無法深入孩子的心裏,孩子的情感閘門關上了,壓力和恐懼並未得到緩解。更有甚者對孩子用羞辱和指責讓孩子去改正錯誤,對孩子施加新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