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無德禪師正在院子裏鋤草,迎麵走過來三位信徒,向他施禮,說道:“人們都說佛教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們信佛多年,卻並不覺得快樂,這是怎麼回事呢?”

無德禪師放下鋤頭,安詳地看著他們說:“想快樂並不難,首先要弄明白為什麼活著。”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料到無德禪師會向他們提出問題過了片刻,甲說:“人總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著。”

乙說:“我現在拚命地勞動,就是為了老的時候能夠享受到糧食滿倉,子孫滿堂的生活。”

丙說:“我可沒你那麼高的奢望。我必須活著,否則一家老小靠誰養活呢?”

無德禪師笑著說:“怪不得你們得不到快樂、你們想到的隻是死亡,年老、被迫勞動,不是理想、信念和責任。沒有理想、信念和責任的生活當然是很疲勞、很累的了。”

名譽要服務於大眾,才有快樂;愛情要奉獻於他人,才有意義;金錢要布施於窮人,才有價值,這種生活才是真正快樂的生活。

而父母要使孩子快樂地成長,首先自己必須是快樂的,必須有一顆快樂的心。

學習是孩子的天性

有一個信者在屋簷下躲雨,看見一位禪師撐傘走過,於是就喊道:“禪師,佛法不是講求普度眾生嗎,度我一程怎麼樣?”

禪師道:“你躲在屋簷下,我走在雨裏;這裏有雨,而簷下無雨,何必需要我度你呢?”

信者聽禪師這樣一說,立刻走出屋簷,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這樣你應該可以度我了吧?”

禪師說道:“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沒有淋雨是因為我帶傘了,而你淋雨是因為沒有帶傘。準確地說,不是我度你,而是傘度我。如果要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吧!”

那信者站在雨中被淋得渾身濕透,他說:“不願意度我就早說,何必繞這麼大的圈子,我看佛法講求的不是‘普度眾生’而是‘專度自己’!”

禪師聽了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心平氣和地說:“想要不淋雨,就要自己找傘。真正悟道的人是不會被外物幹擾的。雨天不帶傘,一心隻想著別人肯定會帶傘,肯定會有人幫助自己的,這種想法最是害人。總想著依賴別人,自己不肯努力,到頭來必定是什麼也得不到。本性是人生來就有的,隻不過有的人還沒有找到,平時不去尋找,隻想依靠別人,不肯利用自己潛在的資源,隻把眼光放在別人身上,這樣又怎麼能夠取得成功呢?”

本性是人生來就有的,隻不過有的人還沒有找到,父母的責任不是把傘借給孩子,而是學會自己找傘。學習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稟賦,孩子是在學習中認識世界的,光線的變化規律對於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會有些困難,但如果我們把他們觀察到的自然現象聯係起來,去啟發孩子思考,孩子的學習就會手到擒來。善於捕捉學習的機會的父母能夠讓孩子在很自然、很放鬆的情境下自然的引入,開展學習,他們的興趣就會很高,學習的效果也會很好。

人生中,學習是件很快樂的事情,不僅要讓孩子在學習中快樂,父母也要快樂。不管孩子學習什麼,家長都要和他們一起去探索和發現。孩子每天都沉浸在探索與學習的熱情之中,無論他們是在跟蹤行進的蟻隊,還是在定定地琢磨玩具車上的機械結構;無論他們是在反複擺弄彩色的積木,還是在折一張破舊的紙片……這些都是他們在探索一個未知的領域。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學習,都需要孩子們花費一定的時間在探索中去磨礪自己。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生的事業,不能操之過急,人的身心發展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特別是學習知識,不是任意地增加學習內容就可以奏效的,孩子們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積累針對不同學習內容的學習策略。例如:聽的技巧、觀察的方法、記憶的方法、提問的能力、書寫和表達等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所以,父母不要操之過急,要懂得循序漸進。古聖賢孟子說:“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又本者如是,是之取爾。”這就是說,從源泉湧出的水,晝夜不停地在向東方流去,一步一步地前進,最終卻可以流向大海。孟子以湧流來比喻學習知識的過程,這也正說明,學習是從生活開始逐步積累的,也是持久不斷的。

禪意父母

父母在與孩子交往的日常生活中,會出現很多很好的可以利用的教育時機,隻要善於觀察和捕捉孩子的生活,孩子身邊處處是學習的機會。抓住好的教育時機對孩子實施教育,可以讓父母拋下每天都要教孩子學習的包袱。源自於生活的教育與父母刻意安排的教育或學習相比,既讓父母感到相對輕鬆,又讓孩子的學習變得更靈活更主動,也更利於孩子學習興趣地養成。

天才都是玩出來的

一個滿懷失望的年輕人千裏迢迢來到法門寺,對住持釋圓說:“我一心一意要學丹青,但至今沒有找到一個能令我滿意的老師。”

釋圓笑笑問:“你走南闖北十幾年,真沒能找到一個自己的老師嗎?”

年輕人深深歎了口氣說:“許多人都是徒有虛名啊,我見過他們的畫幀,有的畫技甚至不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