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圓聽了,淡淡一笑說:“老僧雖然不懂丹青,但也頗愛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畫技不比那些名家遜色,就煩請施主為老僧留下一幅墨寶吧。”說著,便吩咐一個小和尚拿了筆墨紙硯來。

釋圓說:“老僧的最大嗜好,就是愛品茗飲茶,尤其喜愛那些造型流暢的古樸茶具。施主可否為我畫一個茶杯和一個茶壺?”

年輕人聽了,說:“這還不容易?”

於是調了一硯濃墨,鋪開宣紙,寥寥數筆,就畫出一個傾斜的水壺和一個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壺的壺嘴正徐徐吐出一脈茶,注入到了茶杯中。年輕人問釋圓:“這幅畫您滿意嗎?”

釋圓微微一笑,搖了搖頭。

釋圓說:“你畫得確實不錯,隻是把茶壺和茶杯放錯位置了。應該是茶杯在上,茶壺在下呀。”

年輕人聽了,笑道:“大師為何如此糊塗,哪有茶壺往茶杯裏注水,而茶杯在上茶壺在下的?”

釋圓聽了,又微微一笑說:“原來你懂得這個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裏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總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壺還要高,香茗怎麼能注入你的杯子裏呢?”

釋圓的事例很生動,所以,才使年輕人知道自己錯了,明白做人要謙虛的道理。孩子會玩才會學習,不會玩的孩子就不會學習。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可以培養孩子的創造性、紀律性、社會性和獨立性,關鍵是如何組織。現在社會有一種最新觀念:就是一個成功人士的生命狀態都充滿了活力,顯得生機勃勃;他們把學習、工作當作一種遊戲。而不是枯燥的死板的生活。

有的父母限製孩子玩的權利,把孩子搞得不會玩了,一看見孩子回家就坐下來寫作業,父母就很高興;孩子隻要一離開桌子,父母就心神不寧。特別看到孩子玩什麼,就會大加訓斥,這種父母非要把孩子毀掉不可。淘氣的孩子是最有靈性的,不會淘氣的孩子反而可能有問題。

在生活中不斷出現問題的孩子,不叫“問題”孩子,這是成長過程中對生活認識的一種必然經曆。那種從小到大一點問題沒有的孩子,整天隻知道做作業,才是真正的“問題”孩子。好比地球經常有火山爆發、地震,釋放出大量能量。如果人們把火山爆發和地震都消滅在萌芽狀態,那麼地球內部的能量就無法宣泄,聚集到一定的程度,地球反而會爆炸。

童年的生活有多個層次,功課隻是學習的一個方麵,人格、心態、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等等,都是需要在童年時期打下良好基礎。比如說一個孩子的興趣在十二歲之前是比較好塑造和形成的,以後再學就比較難。如果你的孩子成績不突出但其它方麵有良好的基礎,他到社會上也一定有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父母究竟要一個什麼樣的好孩子呢?希望有個淘氣的,有點“問題”的孩子,還是一點問題都沒有,中規中距“完美無缺”的孩子呢?學習的機會就在身邊,當孩子快樂的走在路上,感到微風吹過,看見樹葉晃動,你看他們眼裏光彩流動,你知道他們敏感的心已經在思考、在觀察,學習這樣已經就開始了。

禪意父母

愛玩是孩子最主要的天性,玩是他們熱愛生活的開始,他們是在玩中學習和進步的,在玩耍中他們的身心可以獲得充分的、健康的發展。我們要意識到孩子的這種天性,尊重他們的天性,讓他們在玩耍中盡情的發揮各種潛能,要比機械的學習更有價值。鞋上的泥用水就可以衝刷幹淨,可是這雨中玩耍帶給孩子對親情的熱切體驗以及生活的樂趣卻會在他的心靈裏烙下深刻的印記。

好奇心是一把金鑰匙

臨濟禪師意識到自己即將圓寂,他召集弟子開示道:“我入滅後,你們不可讓正法眼藏也隨著滅卻!”

大弟子三聖惠然禪師立即表明決心,說道:“身為弟子的我們,怎敢將老師的正法眼藏滅卻呢?”

臨濟禪師點點頭,然後問:“那麼,假如日後有人問起我的禪法是什麼,你如何回答他?”

惠然禪師馬上學著臨濟禪師一向教導學人的方法,高聲大喝!

臨濟禪師眼光一暗,非常不以為然地搖頭說道:“誰能想像,以我的正法眼藏卻會在這些大喝一聲的人那裏滅卻!說來真叫人傷心!”

說完,臨濟禪師坐在法座上端然而寂。

看到臨濟禪師已經離世,惠然禪師傷心不已,非常不解地對大家說:“老師平時對來訪者都大喝一聲,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學著老師也大喝一聲呢?”

臨濟禪師突然開口搭話,說:“我吃飯你們不能當飽,我死你們不能代替。”

弟子們急忙跪叩在地,惠然禪師請求說:“老師,請原諒我們不能理解您的教誨。請不要急著離開,多給我們一些指導吧!”

臨濟禪師大喝一聲,說道:“我才不給你們模仿!”

說完,臨濟禪師就真的圓寂了。

真正的智慧不能模仿,隻能通過學習而領悟。好奇心通向未知的橋梁,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金鑰匙,孩子們開動腦筋想一想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的神秘、有趣跡象,去進行有趣的探索,這是創造力的體現。魏格納就是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通過看地圖發現了大陸漂移的跡象。保持孩子一樣高度的好奇心能夠帶給人們思維的靈感,推動他們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開展觀察活動,在觀察的同時進行思考,並在觀察活動中尋找探索問題的答案。孩子的許多能力都是在日常的平淡的生活與學習中逐步積累的。尤其是在與家人一同散步、遊玩、讀書,同伴一起比賽、學習等活動中慢慢積累的。因為這時愉快、興奮的情緒會使孩子更專注,更樂於開放自己、接受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