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做做孩子委托作的一些小事,對父母而言,很正常的事情,有的父母甚至還替孩子做數學作業,做語文作業,以為這樣就是幫助孩子解脫學習的壓力,讓老師覺得自己的孩子還不錯。其實,這不是在幫孩子,而是在害孩子。沒有天生的成功者,任何人的能力都是在實踐中慢慢培養出來的,不給孩子鍛煉的機會,你的孩子隻能是溫室裏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無法接受生活的挑戰。相反,培養孩子的獨立做事能力,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如何去應付所遇到的困難,就會提高孩子的應變能力、處事能力。大雪壓青鬆,青鬆挺且直。沒有經過困難、挫折鍛煉的孩子是軟弱的脆弱的,經不起挫折和失敗的打擊,他們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英國人利斯說:“溺愛的雙親應該記住:每樣事部替孩子做,不希望孩子做什麼事,這是對他有害的,孩子通常不需要嬌養,他們要能盡職負責,過度的溺愛與嬌養其結果是侮辱。”溺愛孩子,凡事替孩子包辦的做法隻會讓孩子永遠成為繈褓中的孩子。

禪意父母

沒有經曆,一切的經驗就都是理論。父母不能用自己成長的經驗來替代孩子的想法,為孩子包辦一切,因為這是在用成年人的模式禁錮孩子的發展,這樣成長出來的個體不是喪失獨立性,就是依附心理很重。因此,成年人需要平等耐心的去征求和聽取孩子的意見,並加以引導,而且讓他們自己去做,去體驗,這種真正的體驗過程對於孩子的成長,培養他們成為獨立的個體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個方麵,很多西方國家的父母就做得比較好,他們意識到了讓孩子做出自己選擇的重要性,認為讓孩子自主選擇,實際上就是讓他自己描繪以後的人生。

美德:心中種下幸福的種子

一天,無德禪師正在院子裏鋤草,迎麵走過來三位信徒,向他施禮,說道:“人們都說佛教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們信佛多年,卻並不覺得快樂,這是怎麼回事呢?”

無德禪師放下鋤頭,安詳地看著他們說:“想快樂並不難,首先要弄明白為什麼活著。”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料到無德禪師會向他們提出問題。

過了片刻,甲說:“我現在拚命地勞動,就是為了老了之後能夠享受到糧食滿倉、子孫滿堂的生活。”

乙說:“我可沒你那麼高的奢望。我必須活著,否則一家老小靠誰養活呢?”

丙說:“人總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著。”

無德禪師笑著說:“怪不得你們得不到快樂,你們想到的隻是被迫勞動、年老和死亡,不是理想、信念和責任。沒有理想、信念和責任的生活當然是很疲勞、很累的了。”

信徒們不以為然地說:“理想、信念和責任,說說倒是很容易,但總不能當飯吃吧!”

無德禪師說:“那你們說有了什麼才能快樂呢?”

甲說:“有了愛情,才有快樂。”

乙說:“有了金錢,就能快樂。”

丙說:“有了名譽,就有了一切,就能快樂。”

無德禪師說“那我提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有了愛情卻很痛苦,有了金錢卻很憂慮,有了名譽卻很煩惱呢?”信徒們無言以對。

無德禪師說:“理想、信念和責任並不是空洞的,而是體現在人們每時每刻的生活中。必須改變生活的觀念、態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變化。愛情要奉獻於他人,才有意義;金錢要布施於窮人,才有價值;名譽要服務於大眾,才有快樂。”

兒童的心田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沒有過去,隻有現在和未來,他們的心靈是一片純潔的處女地,播種什麼,就會收獲什麼。有人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良好的習慣對於人生的成長太重要了。習慣是一種持續不斷的能量,養成這種良好習慣的人,要比那種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人以及養成不良學習習慣的人具有更大的潛在能量。

孝敬父母是子女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礎。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人類共有的好傳統。父母為子女付出無以言盡的愛,做子女的,講愛心回奉父母也是天經地義的。一個不孝敬父母,對抗父母正確引導的人,傷害得最重的,首先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他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