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視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當代不少倫理學家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處理人際關係的第一台階,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關心他人、熱愛祖國品德形成的基礎。如果有一個打爹罵娘的人,在那裏大聲吹噓,他對同誌如何有禮貌,如何尊重朋友,會有人相信嗎?一個連自己的母親都不愛,動不動就對母親牢騷滿腹、怒氣衝天的人,卻在那裏高呼自己熱愛祖國,周圍的人絕不會相信他,不管他說得多麼冠冕堂皇。他喊得越響,講得越振振有詞,論證得越符合邏輯,那他騙人就騙得越厲害,他就是越想從高呼口號中撈取個人的私利。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從哪裏人手呢?我覺得要從引導孩子做小事人手。

一些父母總覺得一些小事無所謂,認為隻要在大事上孝敬父母就行了,因而忽略了教育。某小學在四年級學生中調查發現,父母病了,50%的孩子不端水,不遞藥,不過問。其實這也是父母平時忽視教育的結果。如果家長從小引導,父母長輩病了,小孩子要給找藥,95%的孩子都會喜歡這個表現自己的機會。養成了習慣,習慣成了自然,孩子心中就有別人了。

大多數孩子本性都比較純樸善良,為人厚道,隻是不懂該怎樣孝敬父母。隻要引導得法,他一定會成為體貼父母、對爺爺奶奶恭敬有禮的好孩子。

研究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專家指出,兒童需要的性格特征主要包括五個方麵:自信心、熱情、富有同情心,靈活性和希望。具備了自信心才能勇於麵對挑戰,不怕困難和挫折;有了熱情,生活才會多姿多彩,才能保持對事物的好奇與興趣,也才能進取向上;富有同情心,具備了愛心,不僅懂得珍惜自己,也懂得愛護別人,擔負起做人的責任,這樣的生活才會有意義,值得珍惜;靈活性是孩子獨立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應變能力是一個人性格特征中起決定作用的一種,具備了靈活性,思維才會開闊,易於創新,創造力的培養對一個孩子而言至關重要;希望,能使人保持著對生活的美好憧憬,敢於去迎接失敗、困難和挑戰,不向困難、挫折低頭,是保持人不斷奮發向上的動力。

好的習慣是使他人感覺到舒服同時也受到他人的尊重,讓學生充分體驗到養成尊重他人的好習慣而得到對方的尊重,這不僅使孩子非常快樂也非常有助於對他們良好習慣的養成。平時父母師長們要經常教育他們說話要和氣,要尊重他人,拿別人的物品時一定要征得他人的同意。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

禪意父母

兒童時期是人類的成長期,也是一個人個性,品德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在社會和家庭的影響下,兒童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視野的拓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世界觀而兒童時期形成的品德習慣,將會影響到他漫長的一生。一個品德高尚的孩子,也最終會贏得大家的警鍾,而成為一個幸福的孩子。你尊重了他人,他人自然也會尊重自己,這樣雙方才會更愉快地合作。這也是走向社會的一個基本做人的道理,假如人人都尊重他人,構建和諧的社會就是一件非常簡單的工程了。

常與孩子交流

雲岩禪師正在編織草鞋的時候,洞山禪師從他身邊經過,一見麵就說道:“老師,我可以跟您要一樣東西嗎?”

雲岩禪師回答道:“你說說看。”洞山不客氣的說道:“我想要你的眼珠。”

雲岩禪師很平靜地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沒有眼珠!”

雲岩禪師淡淡一笑,說:“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

洞山無言以對。

雲岩禪師此時才非常嚴肅地說道:“我想你要的眼珠,應該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禪師又改變口氣道:“事實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雲岩禪師終於忍不住這種前後矛盾的說法,便對洞山禪師大喝一聲道:“你給我出去廣洞山禪師並不訝異,仍非常誠懇地說道:“出去可以,隻是我沒有眼珠,看不清前途的道路。”

雲岩禪師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說道:“這不早就給你了嗎?還說什麼看不到!”

洞山禪師終於言下省悟。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孩子是在交流中學會生活的,也是在交流中發展的。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是他們交流的對象,他們喜歡聽父母的聲音,喜歡看父母的笑臉,還特別喜歡感受父母對他們溫柔的撫慰,這些都讓他們感受到了父母親的濃濃愛意,孩子也會露出甜美的笑臉。

朋友之間的交流是愉快的,孩子喜歡和大人交流,這說明他們已經把大人當成了自己的朋友。朋友之間是需要互動的,在互動中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情感和思想的溝通。

大人可能常常看到孩子在疑惑的問自己:孩子的小腦袋裏在想什麼呢?我該怎樣教育他?他覺得快樂嗎?……這些問題如果隻是在大人們的腦中猜測分析,那也許永遠都得不到答案,答案不是想出來的,而是通過交流了解到的。把孩子當成與我們一樣平等的朋友,讓我們去體會和傾聽孩子的感受和思想。當我們設身處地地去體味孩子的感受時,我們還會覺得孩子是難以捉摸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