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意父母
永遠做第一,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會更大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去努力達到自己理想的目的。也會激發你勇往直前的勇氣和不甘人後的精神。在這個世界上,芸芸眾生,每個人都想出人頭地,而真正成功的永遠是少數。許多人之所以不能獲得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理想,沒有自己遠大的目標,僅僅把爭第一當成一種人生理想,而沒有獲得這種素質,這種能力,和采取切實可行的實際的行動。
最有效的應變力
歸省禪師擔任住持期間,由於天旱,很少有人能拿糧食來養活這些僧人,僧人們隻能每天喝粥吃野菜,個個麵黃肌瘦。
有一日,住持外出化緣,法遠就召集大家取出櫃裏儲藏的麵做起粥來。粥還沒做好,歸省禪師就回來了,小師弟們一下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歸省禪師看到法遠居然把應急用的麵都用了,生氣地說:“誰讓你這麼做的?”
法遠毫無懼色地說:“弟子覺得大家麵如枯槁,無精打采,於是就把應急用的麵拿出來煮了。請師父原諒。”
歸省嚴厲地說:“依清規打三十大板,驅逐出寺!”
法遠默默離開了寺院,但他沒有下山,而是在院外的走廊覓了個角落棲息下來。無論刮風下雨,都不曾動搖他向佛的決心。
歸省禪師有一次偶然看見他在寺院的角落睡覺,十分吃驚地問道:“你住這裏多久了?”
“已半年多了!”
“給房錢了嗎?”
“沒有。”
“沒給房錢你怎麼敢住這裏!你要住,就去交錢!”
法遠默默托著缽走向市集,開始為人誦經、化緣,賺來的錢全部用來交房錢。
歸省禪師笑著對大眾宣示:“法遠乃肉身佛也!”
後來法遠繼承了歸省禪師的衣缽,將佛學發揚光大。
現代社會科技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也瞬息萬變,從社會發展的趨勢來看,應變能力強的人做事成功率高,受人歡迎。然而,應變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這種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須經過多方麵的培養才能形成。新時期的家庭教育要使孩子從小開始應變能力的滲透培養:這就要求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停留在書本的知識上,而需要更多的生活常識,社會知識。孩子跟老人同住一屋,有一天老人突然病重,孩子應該如何處理?遇到壞人跟蹤怎麼辦?等等。孩子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培養他們臨危不亂,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最正確的判斷並采取最有效的方法的應變能力。人在社會上生活,隨時都會麵臨各種各樣的問題,無形之中的災難,無時無刻不在伴隨著人類,威脅著人類。
在麵對災難,麵對困境的時候,需要智慧,需要知識,也需要勇氣。在災難麵前的方寸大亂、驚慌失措,不但於事無補,反而使災難導致的禍患更大。
那麼,怎樣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呢?
首先,讓孩子多學點生活和社會知識,教育孩子在問題發生時,應該冷靜頭腦。這樣,孩子碰到危險和其他問題,才不會驚慌失措,才能夠在危急關頭急中生智。
其次,教育孩子在遇到任何事情的發生時要沉著鎮定、機智勇敢,臨危不亂,想想平時有沒有看過或碰到過類似的情況,有什麼工具,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自己擺脫困境。
禪意父母
人的一生很漫長,也很短暫,父母不能期望孩子永遠都能夠避開災難。所以,要有意識的讓他們對各種災難有所了解、認識,從小培養孩子的應變本領、意誌和勇氣十分重要。客觀的麵對社會,麵對未來,作為父母不能在護犢之情的驅使下,蒙住他們本可以直麵災難的眼睛,剝奪孩子客觀了解社會,認識生活的能力。也不能采用聽天由命的“鴕鳥政策”,聽之任之不負責任。孩子有了這種應變能力,遇到任何緊急情況都會將損害降到最低的限度,最好的保護自己,爭取到最好的結果。孩子應變能力的培養不單是培養一種能力,更是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