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生活的禪機(3)(3 / 3)

生命展現的悅樂

禪師在院子裏種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園,香味一直傳到了山下的村子裏。

凡是來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讚歎道:“好美的花兒呀!”

一天,有人開口,向禪師要幾棵花種在自家院子裏,禪師答應了。他親自動手挑揀開得最鮮、枝葉最粗的幾棵,挖出根須送到了別人家裏。

消息很快傳開了,前來要花的人接連不斷。在禪師眼裏,這些人一個比一個知心。一個比一個親近,都要給。不多日,院裏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幹二淨。

沒有了菊花,院子裏就如同沒有了陽光一樣寂寞。

秋天最後的一個黃昏,弟子看到滿院的淒涼,說道:“真可惜!

這裏本應該是滿院香味的。”

禪師笑著對弟子說:“你想想,這樣豈不是更好,三年後會有一村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不由心頭一熱,看著禪師,隻見他臉上的笑容比開得最好的菊花還要燦爛。

禪師說:“我們應該把美好的事與別人一起共享,讓每一個人都感受到這種幸福,即使自己一無所有了,心裏也是幸福的!這時候我們才真正擁有了幸福。”

幸福既是一種外部的精神狀態,也是一種內在的心靈感受。幸福像雲,像霧,可以把握,易來也易失。幸福更主要是一種心靈的體會。

幸福感可以改變人們的生存狀態,改變對生命的認識。物質條件的優厚並不一定與孩子的幸福感覺成正比。在適當的物質生活保證下,要教會孩子在物質之外,如何在內心創造一種快活的情緒,在困難中,看到成功的希望,在挫折中,看到雨後的彩虹。物質條件的豐厚,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在適當的“挫折教育”中,可以培養孩子從多方麵獲得幸福的能力。不能把幸福寄托在一種追求上,那樣結局最終往往是痛苦的。人生麵臨選擇,路有多條,讓孩子學會很快地從一種事物的痛苦中走出,在另一種遊戲中找到歡樂。

痛苦對於人來說,是不可避免的,樂觀的孩子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從痛苦中解脫,重新振奮。父母應認真培養孩子在“絕望中看到希望”的能力和心態。

培養孩子的有效方法有很多,適當的限製孩子的物質占有欲。因為給孩子東西太多會使其產生“獲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這樣一種錯覺,所以應結合事例來教育他們,人生的快樂不能僅與物質財富的占有劃等號。

要讓孩子經常保有一顆平常心。經常讓孩子接觸各類事物,接觸的事情多了,見多識廣,能力就會提高,心胸自然就會開闊,悲觀的思想便不容易產生了。用平靜的心態去對待事物,並不是消極地麵對世界,因為,平靜是最接近客觀的一種情緒。

不管多麼小的困難,對於孩子,有可能都是一個巨大的壓力。當孩子不能麵對挫折時,父母就應該以樂觀的情緒來感染孩子,如“喔,沒問題,這點小事,讓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要鼓勵孩子自己動腦動手克服困難,不斷提高抗挫折能力。

禪意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