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做一個有情有義的人(1)(2 / 3)

老人聽了年輕人的這番話,似乎有所感悟,是啊,我賣掉房子是因為我不能一個人生活了,我的生活起居需要幫助,我把房子賣成錢,是需要用錢來養老,如果眼前這個年輕人解決了我的這兩個難題,我為什麼要執意20萬美元才賣呢?於是,老人欣然同意了年輕人的意見,把房賣給了年輕人。

閱後警言:

在生活中,用金錢辦不成的事,用真誠能辦成的事並不少見,這就是告誡我們,在生活中,永遠要把做人放在第一位,做好人,做誠實的人,做個有情有義的人,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做事做一個成功者,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責任所係不可相互推責

哈佛故事:

在紐約的一家酒吧中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美的殺人案。

案件發生在一天的淩晨3點的時候,一位年輕的酒吧女經理被一殺人狂殺死在酒吧中。作案時間長達半個小時,經警方走訪調查得知,案發時附近住戶中有38人看到或聽到女經理被殺的情況和反複呼救聲,但沒有一個人出來施以援手,也沒有一個人及時報警。

事後,美國大小媒體同聲譴責紐約人的異化與冷漠。

但對於鋪天蓋地地遣責聲,有兩位心理學家巴利與拉塔內表示了異議。對於旁觀者們的無動於衷,他們認為還有更好的解釋。為了證明這一結論,他們專門為此進行了一項試驗。

他們尋找了70名參與者與一名假扮的癲癇病患者參加試驗,讓他們以一對一和多對一兩種方式,保持遠距離聯係,相互間隻使用對講機通話。事後的統計數據顯示:在交談過程中,當假病人大呼救命時,在一對一通話的那組,有85%的人做出了反應;而在兩個以上的人同時聽到假病人呼救的那組,隻有31%的人采取了行動!

通過這個試驗,人們對紐約酒吧中發生的現象有了令人信服的社會心理學解釋,兩位心理學家把它叫做“旁觀者介入緊急事態的社會抑製”,更簡單地說,就是“旁觀者效應”。他們認為:在出現緊急情況時,正是因為有其他人在場,才使得每一位旁觀者都無動於衷,旁觀者可能更多的是在看其他觀察者的反應。

用這個效應也可以解釋媒體經常報道的小孩落水事件無人施救的原因。

現場的甲本想下水救人,但又看到看到這事的不隻是他一個人,於是他要看看其他人的反應。豈不知,悲劇就是在類同於甲的觀望中發生了。

對此,甲不禁心裏有些內疚。再一想,要責怪,要內疚,要負責任,也是和乙、丙等數十人分擔,沒什麼大不了的。於是,他走開了。

因此說: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之一,正在於“旁觀者效應”,與人們一般以為的世態炎涼、人心不古之類的社會氛圍或看客的冷漠等集體性格缺陷沒有太大關係。

閱後警言:

人們習慣於在一件不可理解的事情上找它的理由,有的理由可能還上升為規律來詮釋,但說到底,解釋它對於消除人們對事態的不理解無太大的意義,麵如何去教育每個人從心裏樹立起一種嚴格的責任意識才是最重要、最迫切的。否則,在各種“效應”之下還會演繹出新的悲劇和不解。

敬畏生命

哈佛故事:

在哈佛大學的警示牆上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1992年2月,柏林牆被推倒後不久,當年守衛柏林牆的東德士兵因格·亨裏奇被告上法庭。罪名是故意殺人,情況是這樣的:

“二戰”結束時,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被前蘇聯和美、英、法國占領,並被劃分為東德和西德兩個部分,東德歸蘇聯管轄,西德為美、英、法所管轄,首都拍林也因此分成為東柏林和西柏林。

由於東西柏林的經濟差異很大,因此,有很多東柏林市民舉家逃往西柏林。為了遏製這種狀況,東德政府於1961年8月13日在東西柏林間拉起了一道鐵絲網,隨即又建起長155公裏、高4米的鋼筋混泥土高牆。從此,柏林被分成了兩個世界,身在東西柏林的戀人再也不能約會,西柏林的兒子再也不能回東柏林探望病中的母親。

此外,東德政府還規定,守衛柏林牆的衛兵有權對越牆的市民實行擊斃,因此,在柏林牆建成後的三十年時間裏,有幾百名柏林人死在守牆衛兵的槍下,其中年齡最小的隻有兩歲。

1989年初的一天傍晚,東德士兵亨裏奇正在柏林牆外巡邏值班,突然,他發現有一個人攀上了柏林牆,準備越牆。於是,亨裏奇舉起手中AK一47衝鋒槍,“砰”的一聲槍響,隻聽見一聲慘叫,22歲的東德青年克裏斯·格夫洛伊摔落在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