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向前進
哈佛故事:
馬登是一個在7歲時就失去了雙親的孤兒,此時使他不得不每天去為住處和食物而奔忙。後來他被一家孤兒院領走,再後來他上了教會學校。在教會學校他立下了宏偉的願望,發展成了崇高的信念,在他的心中始終存在著一個美好的世界。
在經濟大蕭條之前的經濟繁榮時期,馬登經過多年的奮鬥開辦了兩個旅館。他把這兩個旅館都委托給別人經營,而他自己則把時間用於寫書。
實際上,他想寫一本能激勵美國青年的書,正當他勤奮寫作時,命運捉弄了他,同時也考驗了他的勇氣。
這場對他命運的考驗就是:
經濟大蕭條襲來了,更不幸的是,他所擁有的兩個旅館被一場大火燒得精光,即將完成的手稿也在這場大火中化為灰燼。他的財產都付諸東流了,但是馬登本人經受住了考驗,他一直保持著積極的心態。他相信,不斷探索和進取會使他重新擁有一切。
他冷靜地觀察著社會,他知道經濟蕭條是由經濟恐懼引起的,諸如恐懼美元貶值、恐懼破產、恐懼股票的價格下跌、恐懼工業的不穩定等。
這些恐懼致使股票市場崩潰。
幾萬家銀行和貸款信托公司以及一百多家鐵路公司都破產了。
失業影響了數以百萬計的人們,而幹旱和炎熱又影響了農業生產,這更加劇了人們的恐慌。
馬登看著周圍的人們,覺得有必要來激勵他的國家和人民。占據他身心的是一種崇高的信念,馬登把這種信念同積極的心態結合在一起,他又開始前進探索了。
他的新座右銘是一句自我激勵語句:“隻要向前,時刻都是發展機遇。”
他告訴朋友們:“越是困難時期,越需要積極心態的幫助,那就是現在。”
他在一個無人管理的地下室工作,一個月隻靠5美元來維持每天的生活。
他日以繼夜地不停工作,終於在1893年完成了初版的《向前線挺進》。
這本書一出版就被許多教育機構作為教材和補充讀本,受到許多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以及牧師、企業家的肯定。
閱後警言:
一個人要永遠向前進,因為,隻要一個人永遠保持向前進的心態和鬥誌,他的潛力就會形成他的正確的引招力,使他會始終如一的向著成功邁進。
要感受生活的陽光處
哈佛故事:
在阿肯色州,生活著祖孫兩人,小孫子湯姆10歲,他跟奶奶依靠一家小雜貨店維持生計。店雖小,但貨挺全,來此買東西的人不少,因此,湯姆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顧客。
有一天,一個鄰居走進來買東西,但臉上卻掛著一副苦相。奶奶問他:“今天怎麼看起來不高興的樣子啊,托瑪斯老弟?”隻見那人長歎一聲,然後憂鬱地說:“哎,怎麼高興得起來啊,你看這天氣,熱死了,我討厭它。”買完東西後,那人一邊往外走,一邊嘮叨不停。
接著,又有一個顧客走進來,他先不說買什麼,而直接就向奶奶抱怨說:“整天在農場裏勞動,我都快瘋掉了。犁地這活兒讓我煩透了,你看這塵土飛揚的情況真讓人泄氣,那些舊農具還經常出問題,上帝什麼時候能讓我也快樂快樂啊!”
奶奶在一旁應和著,直到他們都走了,然後把湯姆叫到眼前說:“孩子,你都看到了吧,來這裏買東西的人,他們的生活個個都比我們好,可他們個個都還不滿意,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了抱怨,更不善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這樣的人怎麼能獲得快樂呢?”
奶奶還告訴湯姆說:“你知道嗎,每天晚上都會有一些人酣然入眠,但是他們一躺下去就再也不會醒過來。整天對生活充滿了抱怨的人,根本不懂得好好對待自己。盡管生活充滿了不如意,但是他們沒有學會安慰自己,讓自己得到休息和放鬆,還火上澆油,這真是一種悲哀。”
生活中有一半人具有自虐傾向,他們覺得自己渾身都是缺點,事事與願望相違背,喪失自信心,心甘情願讓困難壓在自己頭上。實際上,這是一種典型的消極心理。
在我們周圍,對生活充滿抱怨的人太多了。他們不懂得感激生活,沒有學會感恩,實際上是把自己推向了不快樂的深淵,這是一種自我摧殘。一個人要學會享受和欣賞生活,首先要學會感激生活的饋贈。這樣就會讓自己心裏永遠充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