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生活沒有固定的模式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更是每一個能夠成功的人所擁有的重要品質。與其忙於在過去的圈子裏兜兜轉轉,走老路、吃剩飯,不如自己造一條曲徑通幽的羊腸小道。我們常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人,但是沒有人會記住第二個吃螃蟹的人。就如同我們會記住每一個偉大成就或者定理的發現者,但是我們不會記住他們後來的詮釋者,除非能夠在同一領域裏有所創新。發掘新奇的、探索未知的,便能夠取得成就,獲得成功。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更是每一個能夠成功的人所擁有的重要品質。與其忙於在過去的圈子裏兜兜轉轉,走老路、吃剩飯,不如自己造一條曲徑通幽的羊腸小道。我們常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人,但是沒有人會記住第二個吃螃蟹的人。就如同我們會記住每一個偉大成就或者定理的發現者,但是我們不會記住他們後來的詮釋者,除非能夠在同一領域裏有所創新。發掘新奇的、探索未知的,便能夠取得成就,獲得成功。
一天,有個人要穿過一大片沼澤地,因為沒有路,便試探著走。雖很艱險,左蹦右跳,但也找出了一條路來,可好景不長,沒走多遠,一不小心踏進泥潭裏,沉了下去。
第二個人要穿過沼澤地,看到前人的腳印,便想這裏一定有人走過,沿著別人的腳印走下去一定不會出錯。於是他用腳試著踏去,果然實實在在,於是便放心走下去。最後也一腳踏空沉入了泥潭。
第三個人要穿過沼澤地,看著前麵兩個人的腳印,想都未想便沿著走了下去,他的命運當然可想而知……
又有一個人要穿過沼澤地,看著前麵眾人的腳印,心想這必定是一條通往沼澤地彼端的大道。於是大踏步地走去,最後他也沉入了泥潭。
世上的路並非走的人越多,就越平坦、越順利。沿著別人的腳印走,不僅走不出新意,有時還可能跌進陷阱。一位商界大亨曾這樣感慨:“凡事第一個做的人是天才,第二個做的人是庸才,第三個做的人是蠢材。”要想成功,我們應以新、奇製勝,用自己獨到的眼光去發現別人尚未發現的財富。
前人走過的路不一定是康莊大道,也可能荊棘滿布。前人的腳印不一定全是成功的步伐,也可能是失敗的鋪墊。因此,正確對待已有的模式,在麵臨選擇之時,不僅僅要以現成事物為參照,還要去發散思維,創造出更多的行為模式,並且進行正確的評估。在黑暗中前行不僅需要一顆勇敢的心,還需要一雙敏銳的眼睛。正視眼前的現狀,考慮所有可能的問題才能夠緊緊握住自己航程的方向,從而創造不一樣的人生。
人生中,沒有哪種方案是完美無缺的,如果你隻鍾愛一種方案,你就看不到其他方案的長處,你也會因此而失去許多機會。尋找新方案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將思維發射到四麵八方,絕不要在剛找到第一種正確答案時就止步不前,而是應繼續尋找其他的方案。
而創新思維最為顯著的思考方式之一就是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就是創造完美方案的必經途徑。通過發散性思維找到事物之間的普遍聯係,通過分析綜合的方法明確各個方案中的優缺點,最後進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過程,這樣一個能夠平衡各方利益,解決各種矛盾的綜合方案就會誕生了。
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發散性思維,同時也需要選擇和舍棄,辨識不同方案的特點,從而能夠進行有目的的斟酌。我們在當下的生活中,若在麵對困境時不放棄,繼續找尋,在麵對成功時不停止,繼續完善。便能夠得到最完美的結果。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每個人的思維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隻有集思廣益,才能克服局限締造出最完美的方案。沒有一種方案能夠麵麵俱到。因此,在處理問題時,應該善於收集不同的解決辦法,爭取使問題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第二節 給自己的人生一個鮮明的意義
“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絕不是為了吃飯。”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生需要一個鮮明的意義。有的人忙於追求愛情,為愛情百折不回、無怨無悔;有的人忙於追求金錢,為金錢殫精竭慮、夙興夜寐;有的人忙於追求友情,為朋友兩肋插刀、赴湯蹈火;有的人忙於追求名譽,為名譽立身持正、兩袖清風……
人生在世,都有自己的追求,追求的本身便是自己給自己設立的人生意義。倘若沒有追求、沒有渴望,人生就沒有意義。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南懷瑾先生解釋這句話時說,孔子的意思是,一個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真不曉得他該怎麼辦了。對任何事情,都不思索,不懂得提出疑問,隻是糊裏糊塗地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這樣的人生連聖人都不知該怎麼辦了。
在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學裏,著名作家畢淑敏正在演講。從她演講一開始就不斷地有紙條遞上來。紙條上提得最多的問題是“人生有什麼意義?請你務必說實話,因為我們已經聽過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話了。”
她當眾把紙條上的內容念了出來,念完紙條內容以後台下響起了掌聲。她說:“你們今天提出這個問題很好,我會講真話。我在西藏阿裏的雪山之上,麵對著浩瀚的蒼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個茹毛飲血的原始人,反複地思索過這個問題。我相信,一個人在他年輕的時候是會無數次地叩問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樣的意義?’我想了無數個晚上和白天,終於得到了一個答案。今天,在這裏,我將非常負責地對你們說,我思索的結果是,人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這句話說完,全場出現了短暫的寂靜,如同曠野。但是,緊接著就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這可能是畢淑敏在演講中獲得的最熱烈的掌聲。在以前,她從來不相信有什麼“暴風雨”般的掌聲這種話,覺得那隻是一個拙劣的比喻。但這一次,她相信了。她趕快用手做了一個“暫停”的手勢,但掌聲還是延續了很長時間。
她接著又說:“大家先不要忙著給我鼓掌,我的話還沒有說完。我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這不錯。但是,我們每一個人要為自己確立一個意義!是的,關於人生意義的討論,充斥在我們的周圍。很多說法,由於熟悉和重複,已讓我們從熟視無睹滑到了厭煩,可是這不是問題的真諦。真諦是,別人強加給你的意義,無論它多麼正確,如果它不曾進入你的心理結構,它就永遠是身外之物。例如,我們從小就被家長灌輸過人生意義的答案。在此後漫長的歲月裏,諄諄告誡的老師和各種類型的教育,也都不斷地向我們批發人生意義的補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這種外在的框架當成自己內在的標杆,並為之下定了奮鬥終生的決心?”那一天結束講演之後,所有聽演講的同學都有這樣一種感覺,那就是他們覺得最大的收獲是聽到一個活生生的中年人親口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要你為之確立一個意義。
人生需要我們為之確立一個意義。生活若缺少了意義,就缺少了樂趣,一個人就會變得渾渾噩噩,感到空虛和麻木。
給人生一個鮮明的意義。這個意義,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隨著時間的流逝,你不會為之感到後悔;這個意義,能趕走生命的頹廢和空虛,帶來愉快和欣喜;這個意義,能永遠璀璨、不會變質,值得為之舍棄很多其他東西。一般來說,這個意義若要無悔,必定與感情有關、金錢無關,而專注於財富積累的人,最後會發現物欲的增長並不能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快樂。人生的意義,必須包含一些精神上的寄托,如此才能感到生命無悔。
第三節 別總以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
世事無常,我們隨時都會遇到困厄和挫折。遇見生命中突如其來的困難時,你都是怎麼看待的呢?
許多人在這個時候忙著讓自己縮進心中的蝸牛殼裏,忙著沉浸於生活的苦難,一味地認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他們認為自己感受不到光明,以為自己脆弱的外殼和柔軟的內心承受不了生活的打擊,從而覺得自己是一個備受生活蹂躪的角色。
然而,當我們處於厄運的時候,當我們麵對失敗的時候,當我們麵對重大災難的時候,我們不要把自己禁錮在眼前的困苦中,眼光放遠一點,當你看得見成功的未來遠景時,便能走出困境,達到你夢想的目標。隻要我們仍能在自己的生命之杯中盛滿希望之水,那麼,無論遭遇什麼樣坎坷不幸之事,我們都能永葆快樂心情,我們的生命才不會枯萎。
在一座偏僻遙遠的山穀裏的斷崖上,不知何時,長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它剛誕生的時候,長得和野草一模一樣,但是,它心裏知道自己並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內心深處,有一個純潔的念頭:“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證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開出美麗的花朵。”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著胸膛,對附近的雜草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