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百合努力地釋放內心的能量。百合說:“我要開花,是因為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你們怎樣看我,我都要開花!”
終於,它開花了。它那靈性的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風景。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開花、結籽。最後,這裏被稱為“百合穀地”。因為這裏到處是潔白的百合花。
我們生活在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社會,有時在某方麵一時落後,有時困難重重,有時失敗連連,甚至有時被人嘲笑……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能放棄努力;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像那株百合一樣,為自己播下希望的種子。
內心充滿希望,它可以為你增添一分勇氣和力量,它可以支撐起你一身的傲骨。當萊特兄弟研究飛機的時候,許多人都譏笑他們是異想天開,當時甚至有句俗語說:“上帝如果有意讓人飛,早就使他們長出翅膀了。”但是萊特兄弟毫不理會外界的說法,終於發明了飛機。當伽利略以望遠鏡觀察天體,發現地球繞太陽而行的時候,教皇曾將他下獄,命令他改變主張,但是伽利略依然繼續研究,並著書闡明自己的學說,他的研究成果後來終於獲得了證實。最偉大的成就,常屬於那些在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情況下,卻能堅持到底的人。堅持就是勝利,這是成功的一條秘訣。
暫時的落後一點都不可怕,自卑的心理才是可怕的。人生的不如意、挫折、失敗對人是一種考驗,是一種學習,是一種財富。我們要動起來,要忙起來,要牢記“勤能補拙”,用行動來詮釋生命的意義。這樣,既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又能放下包袱,以最大的決心和最頑強的毅力克服這些不足,彌補這些缺陷。人的缺陷不是不能改變,而是看你願不願意改變。隻要下定決心,講究方法,就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在不斷前進的人生中,凡是看得見未來的人,也一定能掌握現在,因為明天的方向他已經規劃好了,知道自己的人生將走向何方。留住心中的“希望種子”,相信自己會有一個無可限量的未來,心存希望,任何艱難都不會成為我們的阻礙。隻要懷抱希望,生命自然會充滿激情與活力。
第四節 懂得做人做事是大學問
我們經常聽人說,某人有學問,某人沒學問,這裏的“有學問”就是有知識。有的人自以為讀了很多書,於是便急忙扔掉書袋來炫耀自己博古通今、顯示其高深玄妙。他們忙於知識的學習,不是為了自身的充實,而是為了有一項可以炫耀的資本。其實,這種知識並不是真正的學問。那麼,學問是什麼呢?
實際上,學問是個大範圍的概念,它是一種內在的素養,在於待人接物的處理方式,以及對世間萬物的看法,和學曆、地位、財富並無直接的關係。一個人可能沒有很高的學曆,但是在立身、處世方麵可能比那些擁有很高的學曆的人要高明,這就是學問。
孔子的一位弟子子夏曾說過:“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認為敬重賢人、孝敬父母、忠於職守、誠信待人,這種人哪怕沒有讀過書也是屬於有學問的。由此可見,學問不僅僅是書本知識,更是為人處世的方法。
有學問,不一定非得“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但一定是要懂學問,懂做事做人的道理。現在教育相對普及,獲取信息也容易多了,可難點在於能否將學到的知識為己所用。所以說,學問和知識量並不一定成正比。生活中常有一些看似很有學問的人往往會做出讓他人不可理喻的蠢事,這樣的人再怎麼有學問,我們都不願也不能稱之為是有學問的人。一些博士生、博士後做理論、做學術還可以,但一碰到現實社會和生活瑣事問題卻常常拿不出真本事,也算不得是真正有學問的人!原因就在於,他們有學問,卻不懂學問。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知識社會,當然需要人們都成為有學問的人,許多人也深知“我知故我在”的重要性,但正是這點往往使人們陷入“學問越多越能證明自已存在價值”的認識怪圈。於是,一些人一味忙於追求有大學問成大人才,而忽略了同樣很重要或者說更重要的做人做事的小學問、小道理,這種思維定式下成就的有學問者,其知識越多,學曆越高,恐怕對社會對自己越無益。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道: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世事洞明”說的是懂道理,“人情練達”講的是識事理。傳統社會,大多數中國勞動婦女不識字,沒學問,但你不能說她們不懂學問,沒有文化。她們雖然大字不識一個,卻生活得健康快樂,說出的人生道理中肯而有見地,其實她們是非常善於學習而有生命智慧的,世間萬物、人情世故無不被她們琢磨得透透的,這才是真正的學問。
一代大儒梁漱溟先生曾說:“何謂學問,有主見就是學問!遇到一個問題到眼前來而茫然的便是沒有學問。”生活中充滿了困惑,人生幾乎是為問題而生的,可以說最有學問的人,就是能將眼前的道理、材料係統化、深刻化,從而了解問題和錯誤來源的人。
某大公司招聘職業經理人,應征者雲集,其中不乏高學曆、工作經驗豐富的人。為了避免請托之累,老板決定由親自麵試改為委請總經理對最後的6名應征者進行考察。可是當麵試開始時,總經理卻發現考場上多出了一個人,就問道:“有不是參加麵試的人嗎?”
坐在最後麵的一個男子站起來說:“先生,我在第一輪被淘汰了,但我想參加一下麵試。”所有的人都笑了,就連站在門口為客人倒茶水的老頭也忍俊不禁。
總經理滿不在乎地問:“你連考試第一關都過不了,又有什麼必要參加這次麵試呢?”
這個男子說:“因為我掌握了別人沒有的財富,我本人就是一大財富。我雖然學曆不算太高,也沒擔任過重要職務,可是我卻有著10年的工作經驗,曾在12家公司任過職。”
總經理插話:“雖然你的學曆和職位都不高,但是工作10年倒是不錯。不過你換了12家公司,這可不是一種令人欣賞的行為。”
“先生,我沒有主動要換工作,是那12家公司先後倒閉了。”男子回應說。
在場的人又是一陣大笑。一個考生說:“你真是一個地道的失敗者!”
男子笑了笑:“不,這不是我的失敗,而是那些公司的失敗。我很了解那12家公司,我與同事努力想挽救,雖然沒有成功,但我知道錯誤與失敗的每一個細節,並從中學到了許多東西,這是別人所學不到的。用10年學習成功經驗,不如用同樣的時間經曆錯誤與失敗,所學的東西反而更多、更深刻。這些失敗是我自己的財富。”
說完這些,男子又對著總經理說道:“這10年經曆的12家公司,培養和鍛煉了我對人、對事、對未來的敏銳洞察力,舉個小例子吧——真正的主考官,不是您,而是這位倒茶的老伯。”
男子的話讓在場所有的人都感到驚訝,他們把目光轉向老頭。倒茶老頭在驚訝之際,很快恢複了平靜,笑了笑說:“很好,你被錄取了!”
這名男子成功的原因不在於他有多高的學曆,多高的成就,而在於他能從生活中總結經驗,這就是一門學問。
美國著名的人際關係學家戴爾·卡耐基說:“人人皆是你學習的對象。因為不論相識與否,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值得你效法之處。最重要的是,你得研究他們的生活,積極借鑒他們的經驗,並靈活地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否則,就容易走彎路,甚至碰壁、摔跤。”所以說,一個真正想成為有學問的人,不但要積累自己的學識,使自己有學問,更要向別人學習做人做事之道,使自己有學問而更懂學問。
學問是沒有尊卑之分的,每個人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我們學到的也許是知識,也許是做人做事的方法。真正的學問,是在於明白真相,懂得萬物生命之和諧,在於和人有良好的溝通,以至於為人行事都盡量做得完美,趨向至善至美。
第五節 轉動思維找工作
什麼樣的工作才能讓你發揮自身的優勢,創造出令人羨慕的財富呢?我們是一頭紮進工作裏,如味同嚼蠟般地工作好,還是哪怕繁忙辛苦,也是甘之如飴的強?
當然是後者的工作性質更有吸引力了。如果現在做的工作使你不開心,那就要考慮這項工作是否適合自己。所以,你不妨問一下自己下麵幾個問題。
是不是感覺一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很長,度日如年,總在看表?
工作的時候不想和同事說話,看到同事工作心裏就煩躁?
下班以後是不是總有一種悲觀的情緒?
是否感到很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