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就像是自己買的鞋,每個人都是發自內心的,卻各有所好,或喜華麗的,或喜名貴的,或喜普通的,或喜舒適的,至於穿上的感覺如何,就隻有自己的腳知道了。有的鞋看上去華麗名貴,穿上腳卻不舒服,穿的時間一長,甚至會傷到腳;有的鞋看上去雖然粗俗普通,但它卻舒服耐用,適合長路遠行。別人看到的是鞋,自己感受到的是腳。當你穿上一雙舒服合腳的鞋時,將能輕鬆上路、健步如飛;當你穿上一雙不合腳的鞋時,將會負重而行、步伐蹣跚。
有人說腳正不怕鞋歪,再歪的鞋子看穿在什麼人的腳上。雖然說這是個真理,可是去適應這樣的一雙鞋子,腳需要磨出多少血泡,穿的人又需要忍受多少痛苦,到了最後百忍成金,而這雙鞋子卻已破得不成樣子了,就如婚姻已經殘缺,再想彌補,也是不可能的了,最終隻得拋棄這雙鞋子,再買新的。
婚姻是指兩個人因為相愛、適合而相依相守,流行的東西不見得都適合自己,當然流行感冒更是越遠越好。現在就連鞋子也已經返璞歸真了,更多的人開始喜歡輕便的平底鞋,而衣服也少了些花哨,多了些簡約。我們的眼睛也不光盯在那些華麗的高跟鞋上,簡單合適的鞋子更容易搭配衣服,這也越來越成了我們的共識,如同婚姻,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是自己一生一世的幸福。隻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婚姻價值連城,男人女人的物質條件都好,結為秦晉之好,互惠互利,或者女人攀上高枝,做了嬌妻。外表看起來炫目至極,可也有難言的苦楚。有些婚姻存在的基礎是純粹的愛情,這種愛情在這世間幾近絕跡,因此彌足珍貴。雖然在他人眼裏,他們的婚姻步履維艱,貧賤夫妻,百事皆哀,可也未必就是真實的情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外人無法無端揣測。
一雙鞋,隻有勤奮擦拭,才能時時亮潔如初。否則質地再好,也熬不過歲月的摧殘。婚姻這樣珍貴而細嫩的東西,不更需要勤於保養才會永遠保鮮嗎?
第五節 時間投資的80/20法則
凡是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都十分注重時間的價值。他們不會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沒有價值的事情上,而是在時間上進行規劃、投資和管理,忙在“刀刃”上。你應該將時間花在關鍵的少數問題上,因為解決這些關鍵的少數問題,你隻需花20%的時間,即可取得80%的成效。
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偶然注意到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於是潛心研究這一模式,並於後來提出了著名的80/20法則。80/20法則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就是要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上,就可能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這也是一個人忙在點子上的關鍵。
80/20法則對工作的一個重要啟示便是,避免將時間花在瑣碎的多數問題上,因為就算我們花了80%的時間,我們也隻能取得20%的成效。
理查德·科克在牛津大學讀書時,學長告訴他:“沒有必要把一本書從頭到尾全部讀完,除非你是為了享受讀書本身的樂趣。在你讀書時,應該領悟這本書的精髓,這比讀完整本書有價值得多。”這位學長想表達的意思實際上是,一本書80%的價值,已經在20%的頁數中就闡明了,所以隻要看完整部書的20%就可以了。
理查德·科克很喜歡這種學習的方法,而且以後一直沿用它。牛津並沒有一個連續的評分係統,課程結束時的期末考試就足以裁定一個學生在學校的成績。他發現,如果分析了過去的考試試題,把所學到知識的20%,甚至更少的與課程有關的知識準備充分,就有把握回答好試卷中80%的題目。這就是為什麼專精於一小部分內容的學生,可以給主考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些什麼都知道一點但沒有一門精通的學生卻不盡如考官之意。這項心得讓他並沒有披星戴月終日辛苦地學習,但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理查德·科克到殼牌石油公司工作後,在可怕的煉油廠內服務。他很快就意識到,像他這種既年輕又沒有什麼經驗的人,最好的工作也許是谘詢業。所以,他去了費城,並且比較輕鬆地獲取了Wharton工商管理的碩士學位,隨後加盟一家頂尖的美國谘詢公司。上班的第一天,他領到的薪水是殼牌石油公司的4倍。
就在這裏,理查德·科克發現了許多80/20法則的實例。谘詢行業80%的成長,幾乎來自專業人員不到20%的公司。而80%的快速升職也隻有在小公司裏才有——有沒有才能根本不是主要的問題。當他離開第一家谘詢公司,跳槽到第二家的時候,他驚奇地發現,新同事比以前公司的同事更有效率。怎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新同事並沒有更賣力地工作,但他們在兩個主要方麵充分利用了80/20法則。不久後,理查德·科克確信,對於谘詢師和他們的客戶來說,努力和報酬之間也沒有什麼關係,即使有也是微不足道的。
一個做事高效的人應當忙於要事,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像頭老黃牛隻知道一味地低頭向前。像理查德那樣,工作中有許多人都是實行80/20法則的典範,如下麵的兩個管理顧問,你可以從他們身上得到啟示。
一個是傑克,全公司裏除了創立者之外,他是唯一一個不是工作狂的人。沒有人知道傑克如何運用時間,也不知道他的工作時數是多少,但他的確逍遙自在。他隻參加重要客戶的會議,把所有精力拿來思考如何在與重要客戶的交易中增加獲利,然後再安排用最少人力達成此目的。傑克的手上從未同時有三件以上的急事,通常一次隻有一件,其他的則暫時擺在一旁。
另一個是詹森。他的辦公室很小,裏麵還有很多其他同事,是一個非常擁擠且嘈雜的辦公室,有人打電話,有人正準備向客戶做報告,屋子裏到處是聲音。
但詹森好比一片平靜的綠洲,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分內的事上,他在運籌帷幄。有時他會帶幾位同事到安靜的房間內,向他們解釋他對每一個人的要求,不隻是講一兩遍,而是再三說明,務求交代所有細節。然後,他會要求同事重述一遍他們即將進行的工作。詹森的動作慢,看似毫無生氣,但他是非常棒的領導者。他把所有時間都拿來思索哪件工作最具價值,誰是最合適的執行者。然後,緊盯著事情的進度。
所以,我們要懂得用80/20法則做好時間的投資和計劃,這樣才能生活得更有秩序和樂趣。
第六節 結交意識是防患未然的網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們要適時地培養自己的結交意識。要知道,此刻的忙碌或許正是為了將來的不時之需,這也算是一種長遠的投資。
當有人把友誼之球投擲過來時,好好接住,並擲回去,是完成了做人的基本品德。
現在一些公司大都設有服務部門,隻要顧客有所要求,辦得到的立刻去辦,辦不到的也絕不敷衍,令顧客產生莫大的被尊重與依賴感,奠定了繼續來往的基礎。例如,不要輕視明信片的效用,事實上勤寫信、寄明信片的人往往是最善於交際的人。並非因為喜歡寫才寫,而是著眼於當時的狀況,給予適當回饋的一種表達方式。所以若不諳時機,太遲或太快寄出明信片都是不當的,反而有反作用。
若你是個不善與人交談的人,就好好利用文字打開對方的心扉吧!不需要辭藻華麗,隻需誠心誠意表達與對方溝通的內容。麵對麵的直接接觸常讓人緊張,匆促之間往往不能將最重要的事情完全表達出來,文字的溝通則可提供最充裕的空間舒暢地表達觀點。
最常見到的是謝函。就算是第一次相遇,了解不多的人,隻要具體表示和對方相遇的喜悅及一些關心,即可構成一封完美的謝函。若是接觸機會頻繁的人,則更該將謝函視為必要的禮節,善加利用機會,將對方轉變為生活上的朋友,是人生一大收獲。
把好意傳達給對方,給予充分的關心。試想若人們平常有此表現,則人際關係定會和諧愉快。如果不了解這種基本原則,又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無異於原地踏步。在現代社會裏,的確有很多人希望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否則便不願付出。此種以利益計算為先的人際關係,是不堪一擊的。商業上的競爭來往原本是功利且錙銖必較的,但把它應用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時卻是很偏頗的做法。
真正懂得交往之道的人,是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盡量“給予”的。這種人會考慮到對方的立場、需要,僅憑一己之力幫助對方,並沉醉於此種喜悅當中,他不曾想過自己會得到什麼好處,完全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誠意。而受到此種不求回報好意的人,隻要稍微有心,絕不會毫無回禮的,也會在能力所及的情形下與其合作。通過此種交流,彼此關係自然會愈來愈親密,最終成為真正的朋友。
如此看來,要具有不會令人厭倦的魅力個性,除了先天的個性優點外,還需努力視自己的特性加以規劃。隻有如此,才能更鮮明地展現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意想不到的人或事,往往會帶給人意外之喜。這種情形下,心中常常隻有感動二字。所以,為了讓自己能在對方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意想不到的行動是很具效果的。例如,突然去拜訪一位相識的朋友,可能隻是順道拜訪,但足以讓人開心。因為他會覺得你是關心他的,否則不會想起來拜訪他,此時自然會對你另眼相看。
平時辦事講究儀表、講究信譽、講究人緣的人,其社會形象就好,遇到困難就容易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因此,這種人的辦事能力都較一般人有明顯的優勢。
第七節 社交圈成就你的人生圈
人際關係上的投資是一種有目的的忙,忙著建立自己的人脈,忙著編織自己的人際網,這樣的忙,是方便自己去擁有一個更從容的人生。
男人的社交重心在於事業,女人的社交重點更多地體現在情感。“請學會社交吧,因為你的麵前是成群的職業高手!”這是美國著名女性專家大師波爾·特絲對現代女性的一句忠告。
社交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分別是零接觸,即彼此沒有意識到對方的存在的狀態;覺察階段,即雙方互相作用的開始;表麵接觸階段,以言語溝通和非言語溝通為標誌的交往;共同關係階段,這一階段帶入了感情交流,同時依賴性加強。這種互相依賴的深化是隨著雙方溝通的深入和擴展,彼此共同的心理領域的逐漸發展,情感聯係的深刻而產生的結果。
這種從零到有的過程,是一種雙向的交流過程,人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會有自己的認知和感念。營造我們自己的社交圈,就要懂得在這樣漸進的過程中,慢慢地由淺到深地收攏人心,並在社交中進行雙向的溝通和互動。
1.在社交中展現自我
社交給了我們一片遼闊的展現自我的天空,我們也因為參與社交而變得更加聰明和豁達。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過:“人的社交,根本不是本能。也就是說,並不是愛社交,而是怕孤獨。”而人類恐怕是最害怕孤獨的動物了,在紛繁的世界裏,我們是如此地渴望朋友、事業和愛情,如此期盼理解、認可和尊重。社交是我們獲得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