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對於智者來說是思考,對於享受者來說是養尊處優,對於愚者來說是虛度。要合理利用好瑣碎時間,我們需要做好下麵幾點。
1.提高執行速度
動作的快慢決定著需耗用的時間長短。看過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閑著無事的老大爺,為了給遠方的孫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花上一天的時間。老大爺買明信片時用了兩個小時,找老花鏡用了兩個小時,找地址用了一個小時,寫明信片用了兩個小時,投寄明信片用了一個小時。換一個動作迅捷的人,那麼幾分鍾的時間他便能辦好這位老大爺所做的事。
2.利用“邊角料”時間
我們所強調的時間觀念和節奏觀念,都是為了提高辦事效率,如果一個小時就把需要兩個小時辦的事情辦完了,其效率就提高了一倍。將更多的事情安排在有限的時間裏完成,這多麼有意義!時間在魯迅先生的筆下被比做海綿裏的水,擠,便會有。一名高效能工作者要養成一種敢於擠、善於擠的精神。
3.善於利用假日
按照中國的有關規定,每個人每年節假日的休息時間為10~11天,再加上周末的時間,一年就會有130天左右的假期。如果你把這段時間巧妙地加以利用,也會有一定的收獲。著名數學家科爾用了三年內的全部星期天解開了“2的62次方減1”是質數還是合數的數學難題。這三年的星期天多麼有意義啊!其實,時間就在我們手中,就是看你去怎樣利用它。
第七節 把用來抱怨的時間花在解決問題上
一名做事高效的人是不會到處為自己找借口、開脫責任的,相反他會把找借口和抱怨的時間用在解決問題的實際過程中,讓自己把時間忙到該用的地方。
美國成功學家格蘭特納說過這樣的話:“如果你有自己係鞋帶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星的機會!”一個人對待生活和工作的態度是決定他能否成功的關鍵。一名做事高效的人是不會到處為自己找借口、開脫責任的,相反他會把找借口和抱怨的時間用在解決問題的實際過程中。
我們不要祈求自己擁有能消除所有問題的力量,隻要希望自己能夠擁有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可。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問題是層出不窮的,但隻要我們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那麼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被稱為美國第一CEO的傑克·韋爾奇說過:“與其報怨,不如實幹。”其用意也是告訴人們與其把時間浪費在抱怨上,倒不如埋下頭來仔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付諸行動。傑克·韋爾奇之所以能夠從一個普通的職員成為通用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經理,與他這種積極找方法解決問題的精神有著很大的關係。有一次,一直負責韋爾奇所在的實驗項目的聚合物產品生產經理鮑勃·芬霍爾特因成績突出被提升到總部擔任戰略策劃負責人,這樣經理的職位就空缺了下來。
“我為什麼不試試呢?”韋爾奇想。韋爾奇不想看著這個機會從自己眼前溜走,這個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實在是太有誘惑力了。
和傑托夫及其他人吃完晚餐後,韋爾奇跟著傑托夫來到停車場,他跳上了傑托夫的大眾敞篷車前座。
“為什麼不讓我試試鮑勃的位置?”韋爾奇開門見山地說。
“你是在開玩笑嗎?”傑托夫問道,“傑克,你根本不熟悉市場。而這一點對於這種新產品卻是至關重要的。”
韋爾奇不肯接受否定的回答。現在輪到他遊說傑托夫了,他談到了自己的資曆,看市場的眼光,對人和工作的態度。在又黑又冷的夜晚,韋爾奇在傑托夫的車上坐了一個多小時,試圖說服他。
傑托夫當晚並沒有答複韋爾奇,但當他把車開出停車場的時候,他似乎明白了韋爾奇是多麼需要這份工作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對站在街邊的韋爾奇大聲說道:“你是我認識的下屬中,第一個向我要職位的人,我會記住你的。”
在接下來的7天時間裏,韋爾奇不斷給傑托夫打電話,列出一些他適合這個職位的其他原因。一個星期後,傑托夫打來電話,告訴他,他已被提升為塑料部門主管聚合物產品生產的經理。
1968年6月初,也就是韋爾奇進入GE的第八年,他被提升為主管2600萬美元的塑料業務部的總經理。當時他年僅33歲,是這家大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經理。
1972年1月,37歲的韋爾奇又榮升為GE集團副董事長,負責4億美元的業務。
1973年的7月,韋爾奇因業績出色被提升為GE集團的部門執行官。
1981年4月1日,傑克·韋爾奇終於憑借自己的實力與自信,穩穩地站到了董事長兼最高執行官的位置上,站到了GE這個大舞台的中央。
傑克·韋爾奇的成功告訴我們,抱怨和找借口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相反,隻會導致拖延和問題的惡化。化抱怨為實幹,把時間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我們才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將重要問題解決掉。
第八節 簡單思考,不走彎路
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千萬不要把事情過於複雜化,簡單的時候就是簡單,太多的顧慮反而會讓我們走彎路,以致事情的結果和我們的希望不一致,反而讓我們白忙活一場。
有一家雜誌社曾舉辦過一項獎金高達數萬元的有獎征答活動,內容如下。
在一個充氣不足的氫氣球上,載著三位關係著人類命運的科學家。
第一位是一名糧食專家,他能在不毛之地,甚至在外星球上,運用專業知識成功地種植糧食作物,使人類徹底脫離饑荒。
第二位是一名醫學專家,他的研究可拯救無數的人們,使人類徹底擺脫諸如癌症、艾滋病之類絕症的困擾。
第三位是一名核物理學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核戰爭,使地球免於遭受滅亡的絕境。
此刻熱氣球即將墜毀,必須丟出去一個人以減輕重量,使其餘的兩人得以存活,請問,該丟出去哪一位科學家?
征答活動開始之後,因為獎金數額龐大,很快吸引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參與,並且引起了某電視台的關注。在收到的應答信中,每個人都使出渾身解數,充分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來闡述他們認為必須將哪位科學家丟出去的“妙論”。
最後的結果通過電視台揭曉,並舉行了熱鬧的頒獎儀式,高額獎金的得主是一個14歲的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將最胖的那位科學家丟出去。
這個故事為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很多事情其實很簡單,但人們往往把它們複雜化了。
我們接受的普通教育和大多數訓練都指導我們把握每一個可變因素,找出每一個應對方案,分析問題的角度應盡可能多樣化。因此,事情變得異常複雜,我們當中“最優秀”的人提出了最佳的建議和方案。這些建議和方案也無疑是最複雜的。
久而久之,我們開始習慣於一種定式思維——最複雜的就是最好的。複雜化的問題從小就開始伴隨著我們,成為我們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
其實,處理複雜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簡單。美國通用電氣CEO傑克·韋爾奇說:“你簡直無法想象讓人們變得簡單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他們恐懼簡單,唯恐一旦自己變得簡單就會被人說成是大腦簡單。而現實生活中,事實正相反,那些思路清楚,做事高效的人們正是最懂得簡單的人。”同理,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也應當注意從簡單的地方入手,利用簡單的手段解決複雜的問題。
航海家哥倫布發現美洲後回到西班牙,女王為他擺宴慶功。
酒席上,許多王公大臣、名流紳士都瞧不起這個沒有爵位的人,紛紛出言相諷。
“沒什麼了不起,我出去航海,一樣會發現新大陸。”
“隻要朝一個方向航行,就會有重大發現!”
“駕駛帆船,太容易了!女王不應給他這樣高的獎賞。”
這時,哥倫布從桌上拿起一個雞蛋,笑著問大家:“各位尊貴的先生,哪位能把這個雞蛋立起來?”
於是一些自以為能力超群的人紛紛開始立那個雞蛋,但左立右立,站著立坐著立,想盡了辦法,也立不住橢圓形的雞蛋。
我們立不起來,你也一定立不起來!大家把目光盯住哥倫布。
哥倫布拿起雞蛋,“砰”的一聲往桌上瞌了一下,大頭破了,雞蛋牢牢地立在桌子上。
眾人嚷道:“這誰不會呀!這太簡單了!”
哥倫布微笑著說:“是的,這很簡單,但在這之前你們為什麼想不到呢?”
很多事情解決起來很簡單,並沒有看上去的那麼複雜。如果把一個簡單的問題想得過於複雜,那麼隻會讓我們離問題的解決越來越遠。
第九節 有勇無謀是人力的浪費
狹路相逢勇者勝。但是,這裏的“勇”是要以“謀”作為保證的。勇而無謀是大忌,同時更是一種人力的浪費,因為沒有目的的狂奔,除了讓自己更累之外,是沒有什麼結果的。所以,要忙得有謀略,不能隻憑借一腔熱情。
說到有勇有謀,諸葛亮堪稱典範。
街亭失守,司馬懿率領大軍來攻。當時諸葛亮身邊隻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老弱軍士。
眾人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衝天,魏軍分兩路殺來。孔明傳令眾將旌旗盡皆藏匿,打開城門,每一門用20位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
而孔明羽扇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司馬懿自馬上遠遠望之,見諸葛亮神態自若,頓時心生疑忌,猶豫再三,難下決斷,接到遠山中可能埋伏敵軍的情報,於是叫後軍變前軍,前軍變後軍,急速退去。司馬懿之子司馬昭問:“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
司馬懿說:“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孔明見魏軍退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
諸葛亮說:“司馬懿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若棄城而去,必為之所擒。”
在這場博弈中,諸葛亮在自己兵力微薄的情況下大開城門,與兵多將廣的司馬懿玩起了心理戰。
諸葛亮此招用的正是膽小鬼博弈策略,他大開城門,其實是賭了一把,他賭司馬懿一定會認為城中有埋伏而當膽小鬼,主動撤退。事實果然如此,司馬懿認為,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會輕易冒險,除非設有埋伏才可能如此鎮定自若,焚香操琴。所以,司馬懿覺得“退”比“攻”更合理,或者說期望效用更大,於是後退而去,結果使諸葛亮得以逃脫。
司馬懿輸了。他根據以往的經驗判斷,猜測諸葛亮必不敢弄險,結果錯過了消滅諸葛亮的最佳時機。而諸葛亮就是因為認定司馬懿會選擇撤退,才會兵行險招,在博弈中取勝。這正如在兩個開車互撞的博弈中,如果其中一方能確定另一方肯定會掉頭,那麼他一定會選擇勇往直前,但是不論是諸葛亮選擇空城計,還是開車一方選擇勇往直前,他們都是用謀略進行了深入思考後才做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