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思慮人生的轉折點(3 / 3)

第七節 別因寂寞而結婚

“不要在我寂寞的時候說愛我”,當這首歌風靡大江南北、大街小巷的時候,就知道這世上還有多少寂寞的男女了,天底下的人都在寂寞,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沒必要把寂寞當成洪水猛獸。但是因為許多人疲累於寂寞,恐懼於忙碌的空虛,而選擇用婚姻去填滿這樣的空洞,那恐怕會事與願違。

許多人耐不住寂寞,因為寂寞而去愛,而去結婚,最後大多釀成感情的悲劇。當無愛的寂寞感在婚後成為另一種精神荒蕪時,人們會發現自己當初的衝動所帶來的苦果。就像是溺水的人,有人拋救生圈給你,你一定高興瘋了,不管救生圈是新是舊、是美是醜,能救命就好,一股腦地撲上去,狠狠抓住。生活裏難免也有被頹喪失望淹沒得快活不下去的時候,有些人習慣把愛情當做救生圈,以為抓到了愛情,就可以把自己拉出泥沼。然而,抓住愛情並不一定會讓生命變好,有時反而會越陷越深。

不要用婚姻來填補自己的寂寞,一個人也能過得開心自在。如果緣分來了,坦然接受,愛情走了,就照樣逛街、穿漂亮衣服。千萬別隨手抓個救生圈,也別傻傻地去當別人的救生圈。隻有找個同樣在陸地上尋找愛情的,婚姻才可能健康、長久。

喬楠是一家大公司的白領,一向生活得光鮮亮麗。她收入不菲,想要的東西都可以自己買,下班約朋友吃個飯,晚上聽聽音樂、看看電影、做個麵膜,周末和朋友一起逛街、跳舞、爬山,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雖然沒有合適的男朋友,但喬楠對目前的生活挺滿意。

不清楚具體從什麼時候開始,朋友們都變得忙了起來。晚上約人出來吃飯吧,人家要陪自己的男朋友或老公;周末搞個朋友聚會吧,姐妹們都忙著享受自己的二人世界,漸漸地喬楠想找個一起逛街的人都困難了。剛開始,喬楠對朋友們的“重色輕友”表示不屑:“哼,一群小女人!”可一個人待得時間長了,喬楠再也開心不起來了。姐妹們七嘴八舌,都勸喬楠快快找個人嫁了吧,晚了就沒好的了。再加上父母也苦口婆心地告誡她,過了三十就成“老姑娘”了。

喬楠可以當朋友和父母的話為耳旁風,可她擋不住一日勝似一日的寂寞。終於喬楠接受了一個追求了她幾個月的同事張辰,雖然他並不是喬楠理想的對象,但感覺人挺踏實可靠的。戀愛不久,他們結婚了,喬楠也結束了自己寂寞的單身日子。

然而,婚後甜蜜的日子沒多久,兩人的婚姻就出現了問題。張辰看不慣喬楠“小資”的生活做派,喬楠也不能忍受張辰的刻板乏味。最終這場短暫的婚姻草草收場,帶給兩人的都是無奈和疲憊……

沒必要因為寂寞就降低標準,隨手抓一個人去促成自己的愛情。婚姻不是兩個人打發無聊時間,寂寞的時候你隻需要有人跟你聊天,跟你娛樂,陪你過孤孤單單的日子,而不是去愛人。因為寂寞而嫁錯人或者娶錯人,可能會寂寞一輩子。

當然,你不能坐等寂寞把你吞掉,該采取措施。有沒有試過跟自己談心?很孤獨的時候,把自己關在屋子裏,用中等的音量和自己講話,把自己的困惑、渴望和鬱悶都告訴自己,當然也可以假定一個傾訴的對象,如你的夢中情人,直呼他的名字傾訴,直到淚流滿麵為止。哭過之後洗洗臉,重新生活,效果也不錯!

如果實在寂寞,可以跑到書店或商場去,把我們平日裏看上但一直舍不得買的東西買回來,或者買本我們喜歡的書,或許金錢上的損失會讓我們在精神上獲得更大的補償!如果我們真的很擔心鈔票,那麼,就在圖書館或者書店等地看書,站上一天,什麼寂寞早被我們踩死了!或者我們可以在周圍的公園散步、慢跑、騎會兒單車,這樣緩慢的放鬆都可以驅走寂寞帶來的瘟疫,給我們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如果條件都不允許,那我們就找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遊泳、打球、跑步、寫作、手工、彈琴……當我們投入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時,自然能忘掉一切,哪還有空閑歎寂寞難耐!

第八節 做好孩子的家庭教師

人們常說“父母德高,子女良教”,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對孩子的一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父母為了子女的忙碌應該展現出一種春風化雨的智慧滋潤,而不是疲於讓他們過早看到物質世界的悲哀。

現在有很多人,不擇手段地賺很多錢,對子女的生活和教育並不關心,以為用錢可以堆砌一切,有錢可以讓別人對自己的子女進行教育,讓子女進最好的學校,請到最好的老師。這種做法往往適得其反,很多時候,這樣隻能造就一些品行極差的“富二代”,被社會所鄙視唾棄。或者,有些家長以為隻要一味地把孩子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束縛捆綁起來,孩子就可以成為自己棍棒教育下的“成功人士”。

其實,這樣忙活來忙活去,也隻是一場空!

所以,對子女的教育,父母要先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才能到達更好的效果。在一個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耳濡目染,並會極力仿效。所以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必須首先做到,父母教育孩子,對於孩子來說,重要的不是聽父母講了多少道理,而是要看父母怎樣做,如果父母自身的所作所為都不符合一個合格的父母的標準,那麼要求孩子能夠成為孝子也勉為其難。

《三字經》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因為教子有方而流傳千古。出身於富裕家庭的竇燕山,是當地很有名的富戶。據說,竇燕山起初為人不好,因為自己有錢,經常以勢壓榨貧苦人民。年景不好的時候,有貧苦人家從他那裏借糧食,他用小鬥借出,人家還的時候卻用大鬥去量,瞞混騙詐,做事總是昧著良心。由於他常做缺德之事,所以到了30歲,還沒有一兒半女。竇燕山為此也十分著急,有一次,他死去的父母托夢給他說:“你心術不好,心德不端,惡名彰著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僅一輩子沒有兒子,也會短命。你要趕快改過從善,大積陰德,隻有這樣,才能挽回天意,改過呈祥。”

此事發生後,竇燕山便決心痛改前非,再也不做缺德之事了。竇燕山發現很多窮人家沒有錢送孩子去讀書便在家裏辦起了私塾,請了很多有名的老師教課,並且不收任何學費。總之,自那以後,竇燕山就像是換了一個人似的,周濟貧寒、克己利人、廣行方便、大積陰德。他家業豐裕,經常救濟窮人。有人統計,竇燕山資助過27戶棺槨埋葬者,28戶陪嫁者也受到過他的資助,他還資助過做買賣維持生活者數十家,接濟柴米而得活者不可數計。他的善行廣泛受到人們的稱讚。

也許是他的所作所為感動了上天,後來他的妻子為他連續生下了五個兒子。有了兒子後,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養和教育兒子身上,不僅時刻注意他們的身體,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更注重他們的教育和品德修養。自己也極力做一個好父親的榜樣,在他的培養教育和言傳身教下,五個兒子不僅謙恭有禮、遵從孝道,並且都成為了有用之才,先後登科及第。

當時有一位叫馮道的侍郎曾為其賦詩說:“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其中所說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對竇燕山“五子登科”的評價和頌揚。

如果竇燕山沒有及時地醒悟,還像之前一樣昧著良心做事,也許他的下一代會像他一樣因為家庭富裕而不思進取,最終成為紈絝子弟。子女的品行尚且不能保證,怎麼能讓他們發自內心地孝順父母,成材立業呢?也許竇燕山會因惡事做盡,無後代傳人。幸好,他能夠痛改前非、棄惡揚善,為後代樹立了榜樣,才有了“五子登科”的美名。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思索一下,當父母老去,子女怎麼才能對他們盡到孝道,繼承他們的事業呢?美國作家諾埃爾說:“作為一個現代的父母,我很清楚重要的不是你給了孩子們多少物質的東西,而是你傾注在他們身上的關心和愛。關心的態度不僅能幫你省下一筆可觀的錢,而且甚至能使你感到一份欣慰,因為你花錢不多並且給予了勝過禮物的關懷。”由此可知,想讓下一代有所作為,父母就要從自身出發,關心愛護子女,做他們最好的榜樣。

父母正確地教育和引導子女,不嬌寵、不溺愛,做子女正確行為的榜樣,自然會在孩子的頭腦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如此良性循環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

第九節 辦好喪事不在禮多

《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提到:“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人死後,即便自己不再有精神感知,後人也會抱著“畏懼”生命的態度,盡心盡力地為往生者舉辦種種的儀式,如籌備喪禮、收募白金、出殯等。在先人入土為安之後,逢年過節,親人更要吊唁,以表示對往生者的懷念。人們將對死亡的敬畏心在一幕幕隆重肅穆的喪禮中演繹得淋漓盡致。於是,人死之前忙碌一世,人死之後,親友為之忙碌一世。

在《論語》中,孔子更是多次提到喪事的問題,意在勸誡人們敬畏死亡,以得生的意義。但凡人哪裏懂得聖人的智慧,於是將孔子看重喪事的觀點演繹為,喪禮越煩瑣,則對死亡越敬畏。凡人對於喪禮的過分重視,就導致在春秋戰國時,喪禮的繁複到了極點。比如,一副棺材就有三套,所謂衣、櫬、棺、槨,其他的喪禮禮節更是數不勝數。這樣的喪禮看似是對死者的敬畏,其實是對死者的大不敬。要知道,對於死亡,人們講究“入土為安”,意思就是盡快讓死者的身體回歸大地的懷抱,才能安息。而如果喪禮的禮節太煩瑣,喪禮的時間就會很長,死者就很難入土,不入土自然不得安息。而且,喪禮時往往嗩呐齊鳴,哭喊聲一片,連活人都被攪得心煩意亂,如果真有靈魂,死者的靈魂也會不得安息。

看到當時中國的喪禮很繁,繁得過分了,就有人出來反對,這就是墨子。他是最反對重視喪禮的一個,甚至可以說是討厭透了這些。因此,他在其著作《墨子》中專門寫了一篇《節喪》。文章以社會經濟的觀點,認為煩瑣的喪禮是很大的浪費,很不應該的,這也是墨子經濟道德觀點。

其實,不從經濟角度來說,單從身心修養的角度來說,中國人曆來講究“內斂含蓄”,在表達傷痛時也應克製內斂,既是對死者的祝福,也是對生者的安慰。因此,喪禮不應過於煩瑣,因為在過於煩瑣的喪禮中,喪禮可能成為一場作秀的表演,人們聲嘶力竭地號啕大哭,多少帶有一點點做作的成分,好像是演戲給誰看:“我真是一個孝子啊!”

針對這樣的現象,孔子的學生子遊有感而發:“喪致乎哀而止。”子遊的這句話可謂是對孔子重視喪禮觀點的一種補充,是一種為孔子平反的行為。因為子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他對於當時社會風氣中,對喪禮過分的鋪張,有一個修正的論調,認為辦喪事要誠心哀痛就夠了,表麵上辦得非常鋪張,辦得非常隆重,內心沒有一點哀痛,外麵的禮貌再好,仍不是喪禮的精神。

電視劇《手機》中,男主人公嚴守一的家鄉就有“哭喪”的習俗。如果家裏有人過世,往往要出錢雇人來哭喪,好像不雇人來哭喪,就顯得自己不孝順一樣。即便是生前虐待老人的兒女,也會在老人過世後雇人來哭喪,為自己買個孝子的名聲。而且,那種花錢買來的哭喪聲,往往不是發自內心的悲痛,往往比唱歌還好聽,甚至有唱戲曲失業後從事哭喪職業的,往往破壞了喪禮肅穆的氣氛,可謂對死者的大不敬。

由此可知,對死亡的敬畏,不是體現在喪禮的隆重煩瑣,而是體現在生者內心的哀思,以死亡頓悟到生命的可貴,因此倍加珍惜人生。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煩瑣的喪禮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從人生的角度來說,煩瑣的喪禮是對死者的大不敬,是對敬畏死亡的誤解。因此,不妨化繁為簡,轉外由內,內斂而含蓄地表達自己對死者的哀思、對死亡的敬畏,以及對生命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