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讓收獲成為常態(2 / 3)

朋友,是不會枯竭的資源;朋友,是永遠創出效益的資本;朋友,是你一生受用的財產。在你忍凍受餓的時候,他總會熱情無私地支持幫助你,幫你渡過難關;在你因無資本擴大規模的時候,他也會無私借款給你,幫你走向輝煌。有了朋友的幫助和時刻提醒,會讓一個成功的人更加成功。

戰國後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仆仆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季梁對安厘王說:“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楚國在南方,我問他為什麼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馬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指著車上的大口袋說:‘不要緊,我的路費多著呢。’我又給他指明,路費多也不濟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夫最會趕車。’這人真是糊塗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對,即使馬跑得特別快,路費帶得特別多,馬夫特別會趕車,這些條件再好,也隻能使他離開目的地越遠。”說到這兒,季梁把話頭引上本題:“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一舉一動都要取信於天下,方能樹立權威,眾望所歸;如果仗著自己國家大、兵力強,動不動就進攻人家,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樣,隻能離成就霸業的目標越來越遠!”

在這則故事中,季粱所說的“取信於天下”就是指要網聚人心,也就是說要想打造自己的一片天地和“帝國”,就必須編製和維護自己的人脈關係網。有了強大的人心所向,何愁不能成就一番事業。由此可見,古往今來,網絡人心得人脈者得天下,是一個恒久不變的道理。

第五節 人氣越多,財富越多

單純地忙碌於財富並不是長久之計,能夠穩定性地收獲財富才是一種長遠生活的策略。所以,追求財富的路上,我們要忙準、忙好、忙對。

星雲大師說:“每一個人都需要有財富,尤其在經濟重於一切的社會,如果沒有金錢財富,生活將十分艱苦……廣結善緣是增進財富最方便的方法。講好話、對人微笑招呼、幫助別人解決困難,隨手功德,就能與人結下善緣。”

那麼如何讓自己的善緣更加有“生產力”呢?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想比別人更快更好的成功,廣布善緣時就要有的放矢,取得超高的回報率。所以,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廣結善緣,為自己積攢人氣。

人氣可理解為人際關係受歡迎的程度,當然它具有促使致富的能量,並且也具有毀掉財富的能量。

我們都知道比爾·蓋茨能成為世界首富的原因,是因為他掌握了世界的大趨勢,還有他在電腦上的智慧和執著。其實,比爾·蓋茨之所以成功,除了這些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比爾·蓋茨有很多的人氣。

獲得的人氣是一種潛在的無形資產,是一種潛在的財富。表麵上看來,它不是直接的財富,可沒有它,就很難聚斂財富。即使你擁有很紮實的專業知識,而且是個彬彬有禮的君子,還具有雄辯的口才,卻不一定能夠成功地促成一次商談。但如果有一位關鍵人物協助你,為你開開金口,相信你的出擊一定會完美無缺,百發百中!

人氣越強越多,賺錢的門路也就越多;你的人脈檔次越高,你的錢就來得越快、賺得越多。隻要善於把握、打理、培植你的人脈,就能聚集人氣,進而鑄造人望。有了這樣的臂助,資金、技術、渠道還不是唾手可得,何愁大事不成呢?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做生意同樣也離不開“和氣生財”,聚集了人氣,也就是聚集了財源。

除了愛情、親情之外,我們每個人都要麵對世間無數的人情。關係近一點的,謂之友情,歡樂憂愁都可分享;遠一些的,也有泛泛之情,婚喪嫁娶要破財隨“人情”;關係惡劣僵硬的,更少不得嗔怨情,傷和氣、傷身體。

觀事業有成之人,有些固然是天賦異稟、可恃才傲物之輩,但更多的還是朋友遍天下、行走可借力的人。還是那句老話,人有智商、情商、財商,高到一定程度,自然可以挖掘人脈潛力、聚攏無窮人氣、成就非凡人望。一個在人群中擁有很強人氣的人,可以讓你的個人職業生涯和生活更容易成功,帶來更多財富。

人氣就是財氣。要想成功,就一定要營造一個適於成功的人氣網。一個沒有良好的人氣的人,即使再有知識,再有技能,也得不到施展的空間。

在我國,人氣尤為重要,如果你想獲得事業的成功,就需要盡早建立自己的人脈資源網,這就是人氣。如果你上有達官貴人,下有平民百姓,而且當你有喜樂尊榮時,有人為你搖旗呐喊,鼓掌喝彩,當你有事需要幫忙時,有人為你鋪石開路,兩肋插刀,你就能感到人脈的力量!

處理與協調人際關係是創富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常常要花費經營者的許多精力,有時甚至嚴重困擾經營管理者。如何提高人際協調的藝術已越來越為眾多的經營管理者所重視,長袖善舞、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已成為現代企業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

不同的人際關係,會引起不同的情感體驗。人與人之間,由於滿足了各自的需要,就會產生親密關係,雙方就會感到心情舒暢,反之則會疏遠、矛盾甚至敵對。前者有利於各自事業的發展,而後者則必然影響或阻礙各自事業的發展。

現代創富理念是:善借人氣,點旺財氣。善借人氣即指恰當和諧地處理和利用來自上下左右前後、東西南北中的各種人際關係。得人脈的人才能夠真正得到錢財。

第六節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先別忙著為自己擁有的東西而高興,也先別為自己失去的東西而傷悲。要知道失去了火把並不意味著死亡,往往是失去火把的人最先看到光亮,這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智慧。

有個匪徒跟蹤一個珠寶商人來到了大山裏,一路上他總是沒有機會下手。到了大山裏,四周沒有一個人,匪徒終於找到了下手的好機會,他立刻攔住了珠寶商人的去路。

麵對劫匪,商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立即逃跑。於是,一個拚命逃亡,另一個窮追不舍。走投無路的商人鑽進了一個山洞裏,匪徒也跟了進去。在山洞裏,匪徒抓住了商人,不但搶了他的珠寶,而且連商人準備用於夜間照明的火把也被搶去了。

那個匪徒還算沒有喪心病狂,他隻圖財沒有害命。之後,兩個人各自尋找山洞的出口。山洞裏黑極了,沒有一絲光亮。匪徒慶幸自己把商人的火把搶來了,要不然到死也走不出這個縱橫交錯的山洞。他將火把點燃,借著火把的亮光在洞中行走。火把給他的行走帶來了方便,他能看清腳下的石塊,能看清周圍的石壁,因而他不會碰壁,不會被石塊絆倒。但是他始終沒有走出這個山洞,最後餓死在山洞裏麵了。

商人失去了火把,心想著自己將要永遠留在這個山洞裏了,但是他又不甘心。沒有了光亮,他就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頭不時碰在堅硬的石壁上,身體不時被石塊絆倒,跌得鼻青臉腫。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從遠處射過來一絲光亮,那正是山洞的出口。

原來正是因為他置身於一片黑暗之中,所以才能看見這抹細微的光亮。他迎著這縷微光摸索爬行,最終逃離了山洞。

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最終走出了黑暗,有火把照明的人卻永遠留在了黑暗的山洞中。這並不奇怪,世間有很多事情都遵循這樣的道理。

許多在困難中掙紮的人經過艱苦的拚搏終於取得了成功,而衣食無憂的人卻最終一事無成。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有時需要我們舍棄一些東西,盡管它看起來是我們不可缺少的,可是,也許缺少了它會讓你的眼睛更加明亮,更容易看到成功的機會。

上帝在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已經悄悄為你打開了另一扇門,如果你隻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失意會蒙蔽你的雙眼,讓你錯失應有的機會。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去一些就意味著會得到另外一些。所以不要糾結於打翻的牛奶,而應該飽含希望朝前看,尋找新的機會,新的出路。

在遇到困境,遇到挫折時不要絕望,不要氣餒,所有的磨難都是上天賜予你的一筆財富,是為了幫助你更加堅強,為了幫你找到一條更加適合你走的道路。失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失去喪失了前進的勇氣和動力。

遇到困難時,要相信天無絕人之路。擦亮雙眼,你就會發現,其實路從來都在你的腳下。我們自認為行走於世上時,自己擁有了很多,實際上卻時有時無,若擁有成了負擔,還不如舍棄。宋代詞人辛棄疾有一句名言:“物無美惡,過則為災”。想擁有,是因為占有欲在作怪,如果舍得放棄,就不會再生痛苦。生活就是如此,有時,痛苦和煩惱不是由於得到太少,反而是因為擁有太多。擁有太多,就會感到沉重、擁擠、膨脹、煩惱、害怕失去。

擁有是一種簡單原始的快樂,擁有太多,就會失去最初的歡喜,變得越來越不如意。

有一位貧窮的人向禪師哭訴:“禪師,我生活得並不如意,房子太小、孩子太多、太太性格暴躁。您說我應該怎麼辦?”

禪師想了想,問他:“你們家有牛嗎?”

“有。”窮人點了點頭。

“那你就把牛趕進屋子裏來飼養吧。”

一個星期後,窮人又來找禪師訴說自己的不幸。

禪師問他:“你們家有羊嗎?”

窮人說:“有。”

“那你就把它放到屋子裏飼養吧。”

過了幾天,窮人又來訴苦。禪師問他:“你們家有雞嗎?”

“有啊,並且有很多隻呢。”窮人驕傲地說。

“那你就把它們都帶進屋子裏吧。”

從此以後,窮人的屋子裏便有了七八個孩子的哭聲、太太的嗬斥聲、一頭牛、兩隻羊、十多隻雞。三天後,窮人受不了了。他再度找到禪師,請他幫忙。

“把牛、羊、雞全都趕到外麵去吧!”禪師說。

第二天,窮人來看禪師,興奮地說:“太好了,我家變得又寬又大,還很安靜呢!”

隻有生活在寧靜的狀態下,才有情趣欣賞世界可愛的一麵,體會別人的人情道義和善良,才有機會享受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窮人的煩惱,不是源自房子太小,也不是因為孩子太多,更不是因為太太的性格暴躁,而是因為他擁有太多,且又不舍得放手。

有時候壓力是自己施加給自己的,就像這個窮人,要的太多,想掌控的太多,而又無力承擔,擁有就會成為負擔。將心放寬,將壓力釋放出去,自然會得到心內外的寬敞。

人生有得就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所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該放下時放下,該拿起時拿起,這樣也就無得無失了。但是人們都是患得患失的,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明智的做法是學會放棄。放棄是一種境界,大棄大得,小棄小得,不棄不得。

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需要不斷放棄的。在仕途中,放棄對權力的追逐,隨遇而安,得到的是寧靜與淡泊;在淘金的過程中,放棄對金錢無止境的掠奪,得到的是安心和快樂;在春風得意、身邊美女如雲時,放棄對美色的占有,得到的是家庭的溫馨和美滿。

能夠做到坦然放手,一無所有之時心態自然就能夠得到調和,已經一無所有,又何必擔心會失去呢?丟掉過於沉重的包袱,不害怕失去,即使在喧囂的都市中,我們也能獲得一份心靈的寧靜,在那裏,看生命在穀底與波峰之間起伏,看心情在陰霾與晴朗之間兜轉,感受春日暖陽,也體驗冬季嚴寒。這一切,無不精彩,無不豐富。

第七節 重新開始,也可以重新擁有

人們害怕失去某物,其實是害怕白費自己對於某物曾經付出的努力和艱辛,但是太過執著於過去自己的付出,就會看不見自己可以重新開始的能力。其實每個人都有“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的時候,無論是“補牢”還是再“造牢”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擁有。然而這種發現錯誤而進行的新的繁忙,卻是人走向人生成功的不竭動力。

年輕的時候,李麗比較貪心,什麼都追求最好的,拚命想抓住每一個機會。有一段時間,她手上同時擁有十三個廣播節目,每天都忙得昏天暗地,事情都是雙方麵的,有利必有弊,事業愈做愈大,壓力也愈來愈大。到了後來,李麗發覺擁有更多、更大的節目不是樂趣,而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她的內心始終有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籠罩著。

後來,“災難”發生了,她獨資經營的傳播公司被惡性倒賬四五千萬元,交往了七年的男友和她分手……一連串的打擊直奔她而來。在極度沮喪的時候,她甚至考慮過結束自己的生命。

即將崩潰之際,她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關掉,我不知道我還能做什麼?”朋友沉吟片刻後回答:“你什麼都能做,別忘了,當初我們都是從‘零’開始的!”

這句話讓她恍然大悟,也讓她勇氣再生:“是啊!我們本來就是一無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麼好怕的呢?”就這樣念頭一轉,沒想到在短短半個月之內,她連續接到兩筆很大的業務,瀕臨倒閉的公司起死回生,又重新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