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寶寶的營養,千萬別補錯了!(1 / 1)

寶寶的營養,千萬別補錯了!

健康100分

不要用“疑似”作為判斷依據

很多媽媽發現寶寶愛哭鬧、易出汗、有枕禿,還有食欲下降的現象,馬上就會聯想到廣告裏說的,擔心寶寶是不是缺鈣、缺鋅了。其實,這些症狀都並不是缺鈣、缺鋅的特有表現,其他原因也會引起這些症狀,所以,我們不能僅僅根據這些症狀就判斷寶寶缺鈣、缺鋅。

那麼指血檢測呢?通常我們帶寶寶到醫院檢查微量元素,都是通過指血檢測來完成的。很多父母在拿到結果後,如果發現寶寶一切正常,就大鬆一口氣,而如果有某幾項結果略微偏低,就會開始緊張。其實,指血的檢測結果同樣不能作為判斷寶寶營養素缺乏的根本依據。因為手指血的微量元素檢測結果會受到儀器、環境、實驗室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還缺乏統一的檢測規範,因此隻能作為一種篩查手段,供臨床保健醫生和家長參考。那麼,目前什麼才能作為判斷的根本依據呢?

要想準確判斷孩子是否缺乏某些營養素,需要由兒童保健或營養專業醫生根據寶寶的日常飲食習慣仔細分析膳食營養攝入情況、評價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如身高、體重、頭圍、胸圍等)和精神狀態;再通過全身檢查來判斷是否出現某些營養素缺乏的體征;最後還要結合反映體內營養狀況的血液生化檢查結果才能進行綜合判斷。

拒絕營養素補充過量

“保健品”並非多多益善,營養素補充過量會有很多不良後果,尤其是在不了解具體營養成分和劑量的情況下,同時服用多合一營養素補充劑危害更大。

人體所必需的礦物質大約有20餘種,但是大多數的礦物質在體內發揮生理作用所需的劑量與中毒劑量非常接近,因此一旦攝入過量與缺乏一樣有害無益。

在與寶寶營養關係密切的各種維生素中,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水溶性維生素如果攝入過多,可經尿液排出;而如果維生素A、維生素D等脂溶性維生素攝入過多,則會出現中毒症狀。例如,維生素D和鈣攝入過量,可導致髒器組織鈣化、高鈣血症、高鈣尿症,甚至可引發結石;維生素A過量,可導致精神萎靡,甚至顱壓升高、昏迷等表現。

由於寶寶的肝髒解毒功能和腎髒的排泄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即使是在安全劑量範圍內補充的營養素,也會加重寶寶機體的代謝負擔。因此,即使寶寶真的缺乏了某種營養素,補充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用藥達1~2個月後,就應該到醫院複查。如果情況好轉就可以停止營養素製劑的補充,代之以食補。否則長期營養素製劑補充的結果也有可能造成營養素蓄積中毒。

複合營養素補充劑不是最佳選擇

“吃一樣補N樣”的廣告語確實有很強的誘惑力,給我們以非常經濟的全能型選手的感覺。但“全能選手”的效果好嗎?事實卻並非如此。多種營養素之間,特別是同為二價離子的鈣、鐵、鋅這三種微量元素之間由於吸收利用途徑基本相同,一種營養素補多了,另外兩種的吸收就會受到影響。因此,建議如果患有貧血,就單獨補充鐵劑;如果同時有缺鋅和缺鈣的問題,那麼在保證補充足量維生素D的基礎上,最好分別單獨補充鋅和鈣,服用間隔應不少於3小時。

一日三餐是最好的營養來源

目前,國內外兒童營養保健專家的一致意見是,均衡膳食是保證營養素充足的最佳途徑。我們應該更加關注的是,如何為寶寶食補營養才更均衡、更高效,並且應盡早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按照中國營養學會最新推薦的《中國0~6歲兒童膳食指南》,希望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家長應注意以下方麵:

對於6個月內的寶寶,應積極鼓勵母乳喂養,因為母乳是最適合寶貝吸收的營養物質。

從6個月開始及時合理添加輔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漸進,逐漸增加輔食的種類與數量,鼓勵寶寶反複嚐試多種多樣的食物,注意添加輔食不能早於4個月,並且最初添加的食物最好是強化了鐵等營養素的穀類食物(如嬰兒營養米粉),而非蛋黃。

對於純母乳喂養和采用配方奶粉人工或混合喂養的足月寶寶,一般不需要額外補充鈣劑,但應從出生半個月後開始補充維生素D,每天10微克(400IU),直到2歲,以促進鈣的吸收。如果日照充足,可在醫生指導下酌減。

對於1~3歲的幼兒,應從母乳或乳製品為主,逐步過渡到食物多樣化,選擇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除母乳或乳製品外,還應包括穀類、蔬菜和水果類、魚禽肉蛋類和油脂等,應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和飲食習慣,不偏食、不挑食,也不能暴飲暴食。

對於3~6歲的學齡前兒童,應以穀類為主,食物多樣,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經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每天飲奶,常吃大豆及其製品,飲食清淡,正確選擇健康零食,並少喝含糖高的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