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信息的過程對人的相互影響極為重要。信息不僅僅是一個獨立的、分割的概念,而且在信息傳達過程中,有其前因後果。有時你想說“我愛你”,但實際的表達卻是“我討厭你”。因為要正確表達一個意思並不容易,比如某人雙眉緊皺、神色不悅地說“我愛你”,這樣就不會表達出言語本身所包含的意思。
要盡力使你發出的信息恰如其分,使你的話完全表達出你的思想和感情,這就既要細心地傾聽他人意見,也要及時檢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是否與第三者的理解相符。假設、猜測、突然插嘴以及不成熟的判斷會妨礙真正的理解,正是這些因素使人們誤解真意、發生衝突。所以,清楚的思想交流是不可缺少的。
研究家庭問題的心理學家認為,思想交流的正確原則是:
談話清楚;
完整地表達你想說的意思;
關於時間、地點、環境和關係的詞要具體、明確;
使你語言表達的意思和非語言表達的意思相一致;
積極專心地傾聽,不要總是揣測;
檢查信息並闡明你所理解與要表達的意思相吻合;
完成思想交流直到雙方對信息有一致的理解為止。
專家們確信,遵循上述原則行事的家庭,能適應各種變,能洋溢著活力,能夠更好地發揮家庭的功能、以達到家庭的社會目標。
一旦你認識到你的家庭遇上困難,緊接著的問題就是,我應當怎樣對付困難?在你確定實行增強了解處理問題的特定步驟之前,讓我們回顧一下在“家庭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中所揭示的觀點。
在應激情況下仍能處理好矛盾的家庭,一般都是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開放體係,因此,在這種“開放”體係中所有家庭成員都有權利自由地討論有興趣或是很關心的話題,而不用擔心被報複或受懲罰,在相互不了解的“封閉”家庭中,各成員並非常常感覺到他們有權利談論自己心中所想的事,同時,一開口講話,他們就害怕受到指責、不被理睬、或是被人瞧不起。在這種“封閉式”家庭體係中,人們對獨立思考和獨立行動感到畏懼並喪失信心。在“開放式”家庭體係環境中,人們相互支持;而在“封閉式”體係中,人們互相提防,而且相互之間的消極影響比積極影響作用更加頻繁出現。
開放式家庭成員的身體也顯得更健壯。某一試驗說明了這方麵的差異。在一次研究中發現,有八十三戶討論了一個患嚴重疾病,生命垂危病人的假設狀況。當這些家庭在談論這一題目時,人們觀察注意到家庭的相互作用。然後,觀察了這些家庭半年內的發病次數。輕鬆、愉快、自由地談論死亡問題的家庭是比較健康的,他們比起那種忽視死亡這一主題、或是從來沒有從這一題目討論中感到樂趣的家庭更少生病。
這樣看來,那種以自由方式公開談論難題的家庭,必定是比較健康,而健康是積極有效地處理家庭問題的標誌。難於對付外界應激的家庭,往往有些忌諱觸及的話題,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像是在說明這類話題十分危險,對生存造成了威脅。那些談論諸如死亡、性、暴力、吸毒、宗教信仰、政治觀點、以及家庭分歧之類的家庭,的確具有典型的矛盾衝突。然而在那種不能公開討論“敏感”話題的家庭裏,人們經常發現他們的孩子在青春期是異常憂鬱、苦悶的。
雖然,至今的研究並未確定某種健康的生活模式,但是在存著與各類不斷出現的疾病相關聯的家庭相互作用的某些模式。例如,患有潰瘍結腸的人常常在社交活動中受到限製,他們傾向於避免與該家庭以外的人交往,即使在他們自己的家庭內,也保持著最低限度的接觸。但是,一旦在有人提及到這位結腸炎患者的時候,極大的緊張氣氛便出現了,家庭成員就像踩蛋殼一樣等待著接受他人的指責。
當家庭網絡沒有積極有效地相互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方式不能提供一種感情支持時,家庭關係就麵臨著是否能繼續維持下去的危機,對許多家庭來講,這種危機將可能導致離婚、分居、感情疏遠、遺棄和疾病。一項研究發現,當夫婦一方病倒時、健康的另一方幾乎60%也處於嚴重的精神緊張狀態,以至引起他們相繼病倒。
家庭危機是對一個家庭的存在能力的考驗。在家庭裏,某人生病住院,孩子或父母一方死亡,或者出現長期分居的情況,危機都有可能產生。道德敗壞是另一種危機。酒精中毒的恥辱,犯罪,違法,玩忽職守,吸毒成性和生活不嚴肅,長期失業或是突然一貧如洗,這些都能使家庭承受應激。
其他的危機可能來自家庭人員的擴充和變化,一個新生兒被接納入家庭,一位親戚搬了進來,或是繼父、繼母結婚。每一件事都是一次檢驗家庭適應能力的危機。
最後一種危機含有某種綜合性因素。這種危機一般伴隨著遺棄、離婚、私生子、判徒刑、違法、逃亡或自殺行凶等情況。
如果家庭企圖從普通的家庭變化以及這些特殊危機中解脫出來的話,那麼在它們的適應性方麵就必須賦有靈活性和創造性。決定各個家庭如何交流思想的準則必然是有意義的。當家庭準則是刻板而使人感到壓抑時,那危機的苦惱就具有破壞性。於是,家庭個別成員開始得病,離婚或丟棄子女,精神失常,負責家庭生計者無法順利工作,孩子無法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甚至發生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