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基地在前進》(2 / 3)

《基地邊緣》不僅躋身於暢銷書排行榜,還獲得了1983年雨果獎的最佳小說獎。評論界對它的反應也不錯,一致認為它不愧是《基地》係列的續篇。詹妮弗·布萊爾認為,這本書之所以能寫得這麼出色,是因為阿西莫夫積蓄了30年的創作激情一下子得到了釋放。

雙日出版社自然也為這本書的成功感到高興,甚至在它未出版之前,就催著阿西莫夫簽另一份合同。阿西莫夫抗議說,他沒那麼多時間,並且創作《基地邊緣》已讓他殫精竭慮了。然而,他的編輯奧耐爾卻輕鬆地建議阿西莫夫取消其他計劃,專心致誌地創作科幻小說。

1982年春,珍尼特在讀《基地邊緣》的終稿時,對阿西莫夫說:“艾薩克,我想讓你現在就寫下一部小說。”

想到又要接受一份巨額預定金,投身於另一部小說的創作之中,阿西莫夫突然焦躁不安起來;但他已別無選擇,隻能同意。

從許多方麵來看,我們都很難同情阿西莫夫因接受雙日巨額預定金而產生的焦慮。1985年,羅伯特·亨納恩的最新著作《穿牆之貓:諷刺習俗的喜劇》,僅美國的預定金就收了100萬美元,而在此之前他還收取過數額不小的預定金,已是不言自明之事。另外,阿西莫夫的所有作品,都不僅能保證將預定金收回,而且通常都能為出版商及他本人賺到大錢。他焦慮的根源應是他卑微的出身——一個糖果店出身的男孩,難以接受沒送貨就付錢這個事實。

好在阿西莫夫很快就擺脫了焦慮,投入了新的小說創作之中;但這次他決定不急著寫《基地》的續篇,而是寫艾利加·貝利與R.丹尼爾的第三個故事,也就是1957年出版的《赤裸的太陽》的續篇。在編織《基地邊緣》故事情節的同時,阿西莫夫就已經開始收集整理自己四五十年代作品中的各種線索了。

他曾說:“實際上,我在大部分時間裏,一直都在開采自己22歲時發現的礦藏。”盡管如此,但真要將銀河帝國。機器人甚至《永恒的終結》中的永恒者都混編在一起,創作出後來的15部長篇小說,確非易事。

在《基地邊緣》中,阿西莫夫解釋了騾子的身世,而在早先的《基地》的作品中騾子隻是個次要的神秘人物。另外,他還捎帶提到了永恒者,並暗示是他們通過改變人類的曆史,才使得早期的銀河殖民成為可能,從而也使太空探索成為可能。他還在這篇故事中加入了機器人,這在前三部作品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黎明的機器人》是他的第三部機器人小說,又是這26年來的第一部,在這本書中,阿西莫夫重又拾起了他頭兩部機器人小說《鋼之洞》和《赤裸的太陽》中的銀河早期殖民這個主題。

實際上,早在1958年《赤裸的太陽》出版後不久,他就已經開始了第三部機器人小說的創作。原打算給這部作品起名為《無限之邊界》,但剛寫了前四章就擱筆了。阿西莫夫自稱,放棄這個寫作計劃是因為前蘇聯發射人造衛星這一空間計劃的實施,使他對創作非小說類作品產生了興趣。還有一種可能是,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說創作方麵已經江郎才盡。

多虧到80年代初,阿西莫夫又獲得了創作科幻小說的新動力,才接著就25年前未完成的那部小說的結尾,開始了新的寫作計劃,並將書稿暫時定名為《黎明的世界》。1982年9月開始動筆,5個月後便交了稿。

《黎明的機器人》的故事發生在奧羅拉星球,這是前兩部機器人小說中曾提到過的外星人世界中的一個。書中大部分人物也都曾在《鋼之洞》和《赤裸的太陽》中出現。主人公仍是艾利加·貝利。這次他再度與其機器人夥伴R.丹尼爾·奧利瓦合作偵破了另一起謀殺案。天才的機器人製造家法斯托爾伏博士也再度登場,另外還有一位新人物——機器人吉斯卡德也初次亮相。

《機器人與帝國》是阿西莫夫的第四部,也是最後一部機器人小說。這部小說於1985年出版,在內容上與《黎明的機器人》密切相聯,許多故事情節都已在上一部作品中初露端倪。故事發生在《黎明的機器人》結束後的200年,因此在機器人係列中,是第一部也是唯—一部未寫艾利加·貝利偵破謀殺案的小說。相反,這部故事將焦點集中在丹尼爾與吉斯卡德的身上。

《機器人與帝國》將近結尾時,阿西莫夫已將自己諸多作品中的各種鬆散線索揉合在一起,插入了故事情節中。為使這一混合工程達到天然去雕飾的效果,他頗費了一番苦心。

這些小說中一個最重要的進展,就是引進了另一條“機器人定律”,即淩駕於前三條定律之上的紮羅斯定律。在《機器人與帝國》中,這條定律是客觀解釋的:

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而且必須保護人類不受傷害。

這一定律與前三條明確簡潔的定律相比,要複雜得多,不僅給機器人增加了麻煩,就連它對人類的影響也變得複雜起來。問題的根源在於,人類自己尚說不清楚哪些對自身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遑論機器人了。這個問題是永恒者在《永恒的終結》中發現的,當然,他們為此付出了代價。

在《黎明的機器人》與《機器人與帝國》中,隻有負責製定紮羅斯定律的兩個機器人丹尼爾和吉斯卡德知道這一定律的存在。丹尼爾對這一定律應付自如,並在後來的章節中使它發揮了有益的作用,而可憐的吉斯卡德則被它複雜的哲理弄得暈頭轉向,結果在《機器人與帝國》結束時“不幸身亡”(碰巧的是,針對吉斯卡德之死,許多讀者紛紛致信阿西莫夫,其量之大,又創一項記錄)。

在小說的結尾,吉斯卡德解釋了他的困惑:

丹尼爾老兄,我實在不能接受紮羅斯定律。你知道,我曾飽鑒人類曆史,總發現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犯下了滔天大罪,但卻總是能得到原諒。因為是出子民族、國家、甚至人類的需要,這些罪行都成了是替天行道。由於人類是個抽象的概念,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將它用來做擋箭牌,為自己的任何行為辯護,因此,你的紮羅斯定律是行不通的。

假如阿西莫夫能以這種方式寫下去,他可能會走出一條科幻小說創作的新路來,也比他後來實際遵循的規則要有趣得多。但不幸的是,《黎明的機器人》與《機器人與帝國》充其量不過是在阿西莫夫15本小說集中湊數罷了,因為故事本身既沒有吸引力,一些人物也很乏味,那個艾利加·貝利早就該退休了。

盡管與《基地邊緣》相比,這兩部作品顯得底氣不足,但還是創下了不錯的成績。它們沒能達到《基地邊緣》所創造的高度,可能也反映出讀者對阿西莫夫創作模式興趣的消失。兩本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流連了數周。《黎明的機器人》出版後,在18個月中甚至還創下了逾100萬冊的佳績。但這次評論界的意見卻出現了分歧。加利福尼亞記者克林頓‘勞倫斯寫道:

《黎明的機器人》又一次展示了阿西莫夫講故事的天才。它與前幾部機器人小說銜接緊密,情節生動有趣,主題引人深思。阿西莫夫的書迷們肯定能一飽眼福。

而科幻小說家兼評論家布萊恩·艾爾迪斯和戴衛·溫格羅夫卻這麼評論道:

在《機器人與帝國》中,阿西莫夫的寫作蒼白無力,缺乏真正的激情。似乎作者本人也已覺察到整個故事的創意是如何地缺乏新意,充其量不過是起到了聯係兩種不同類型小產的作用罷了。

這兩部小說的真正問題在於,作者隻是膚淺地羅列出問題而沒有解決問題的實際行動。阿西莫夫本人也意識到他的許多故事都塞滿了對話,而看不到任何明顯的動作,他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他對故事的節奏把握媲熟、對“氣勢宏大的題材”情有獨鍾以及他在策劃陰謀方麵的高超技巧。

但在這兩部機器人小說中,故事的節奏慢得令人感到乏味,主題也缺乏恢弘氣度,而陰謀不是讓人一目了然,就是跑題。

完成《機器人與帝國》後,阿西莫夫又開始接著寫《基地》係列的第五本書《基地與地球》。

盡管阿西莫夫本人十分看好這本書,但它可能是他所有科幻小說中最平庸的一部作品。這確實有點悲慘。這個故事接著《基地邊緣》的結尾展開,講述了阿西莫夫的新英雄、基地議員格蘭·崔維茲的冒險曆程。有崔維茲這樣的英雄挑大梁,並有前四部《基地》係列的幫襯,阿西莫夫本應將這部作品推向另一個高度,甚至應該超過《基地邊緣》,但他卻犯了小說創作的大忌,結果使得《基地邊緣》的許多熱心讀者、甚至舊日的一些最忠實的書迷都棄他而去了。

《基地與地球》的情節剛開始就有兩處敗筆。第一是關於蓋阿星球的構想,第二是“原始星球問題”,他的一些早期小說都曾提到這個問題,因此顯得過於迂腐。

在《基地與地球》中,崔維茲渴望找到無可辯駁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站在蓋阿星球一邊是對的,但阿西莫夫卻將故事寫成了一篇遊曆報告,一直寫了500頁才讓崔維茲找到地球。

故事結束時,作者事無巨細,照顧到了一切。我們通過夏爾登計劃的監護人、機器人丹尼爾·奧利瓦,對過去兩萬年的曆史了解得點滴不漏。

《基地與地球》雖然無法與《基地邊緣》相提並論,但其成績還是可觀的。它又為阿西莫夫創下了100萬冊的銷售記錄。該書於1986年10月出版,當時《基地邊緣》出版已四年。它一出版便上了《紐約時報》的暢銷小說榜,名列第12位。該書持續上榜時間達15周之久,曾一度躥到第七位。《洛杉磯時報》曾這麼評價這本書:

《基地與地球》是部續作,也可以獨立成篇。

如果說它少了些1941年21歲的阿西莫夫創作第一部《基地》小說時所擁有的年輕人激情與創新精神的話,那麼,它無疑向公眾顯示了已趨向於成熟的大師紮實的功底和高超的寫作技巧。

即便沒有其他獨到之處,這部書的基本功肯定是“紮實”的。全書共551頁,是阿西莫夫最長的一部科幻小說。不幸的是,情節過於拖遝了,其實隻需用一半的長度就可將故事講完。小說中充斥著各類說明、科學信息背景知識及對一些無關緊要之事的解釋。

然而,整部書中最讓人心煩的還是兩位人物崔維茲與蓋阿的機器人布麗絲之間的不停鬥嘴。阿西莫夫企圖以此種方式來解決困擾崔維茲的問題,幫助讀者得出結論,不想弄巧成拙,又成了敗筆。故事結束時,讀者隻能被迫接受一個銀河蓋阿的成立,但布麗絲實在太令人討厭,並且她對蓋阿理論的支持也十分缺乏說服力,以致讓整個銀河係按蓋阿的方式發展成了讀者最不希望的事。

如此辛苦勞地看完長達500多頁的《基地與地球》,但我們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阿西莫夫讓我們大失所望。

他的編輯詹妮弗·布萊爾說,阿西莫夫對蓋阿構想很有興趣,並且視《基地與地球》為其得意之作。他認為這是自己所構築的宏偉未來曆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它並不是一個出色的故事。阿西莫夫可能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宏偉計劃,但也為此付出了代價——整個故事枯燥無味,而阿西莫夫正是以擅長講故事而揚名文壇的。

《基地與地球》創作完成後,阿西莫夫原來打算接著第510頁再寫一部續篇,講講可怕的太陽人法侖對人類的威脅。這個法侖是崔維茲在旅程中遇見的。在詹妮弗·布萊爾的反對下,阿西莫夫最終放棄了這個打算,決定寫《基地》係列中遺失的另一人物——心理曆史學締造者哈裏·夏爾登。為此,阿西莫夫投入了餘生所有的精力,為我們留下了最後兩部《基地》作品。這就是出版於1988年、在《基地》係列中排行倒數第二的《基地序曲》和在他去世後,於1993年出版的《基地在前進》。

除《黎明的機器人》寫作時間極短外,阿西莫夫創作一部小說通常需9個月的時間——誠如詹妮弗·布萊爾所形容的“仿佛嬰兒出世”——他每況愈下的健康狀況意味著《基地序曲》需要更長的時間。這部書確實要比《基地與地球》強,但仍無法與原先的《基地三部曲》相媲美。

寫到哈裏·夏爾登及他的兩個基地時,阿西莫夫似乎更為得心應手。大部分讀者顯然也更喜歡這方麵的故事。重返特倫特星球上的帝國全盛時期,看到年輕的哈裏·夏爾登叱吒風雲,你會覺得阿西莫夫又一次發揮出了他講故事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