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有效的說話方式(2)(2 / 3)

無論什麼人,隻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需求和願望。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因此,在說理中,我們也應考慮到人的需要,借助對方的需要,進行說服工作。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理論認為,人們的需要盡管千差萬別,但存在著某些共同的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種需要是按層次分布的,依次逐級上升,當低一級的需要獲得相對滿足後,人們就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古人雲,“衣食足而後知榮辱”,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激發需要的技巧之一,是根據對方的心理特點和馬斯洛的需要理論,通過滿足對方較高層次的需要來說服對方。例如,張、王同為民辦教師,後張嫌民辦師工作辛苦,待遇微薄而棄教從商,同時打通關節讓其僅讀過小學五年級的妻子代執教鞭。王擔心張妻誤人子弟,常幫她提高業務,但張知道後反指責王動機不純。王氣憤不過,找到校長,校長說:“你是什麼樣的人,他張某是什麼樣的人,老師們心裏都清楚,君子不計小人過,你用不著與他一般見識。”校長的一席話,從王尊重的需要上,肯定了王的行為,使王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因此,王聽完話怨恨全消,工作熱情不減。

4運用哲理

哲理,是智慧的結晶,令人回味,啟人思考。一個人的話語中是否含有哲理,標誌著說話者的思想成熟程度。因此,在說理中運用哲理,使道理具有深刻的意蘊,有助於對方從心底裏信服。

哲理分為四種類型。

警策型。話一出口使人一驚,卻驚而無險;出人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是警策型哲理的特點。例如,“有人可能一百歲時走向墳墓,但他生下來就已經死亡”(盧梭)。語中“活了一百歲”與“生下來就已經死亡”是一個辯證矛盾,它隱藏著深刻的思想,表明了生理的存在與精神死亡之間的辯證關係。

若愚型。這一類型的語言往往說出的是最平常的事情,而這些最平常的事情一經提示,卻似乎是“點石成金”了,變成了耐人尋味的東西。例如,“光線最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別黑”(歌德),“一朵花做不成花圈”(赫伯特),其意蘊相當深刻。

忠告型。長者的口氣,明顯的善意,少許的專斷意味,是忠告型哲理的特點。例如,“如果你考慮兩遍再說,那你說得一定比原來好一倍”(佩恩),“從偉大到可笑,隻有一步遠”(拿破侖),都是語重心長的話語。

總結型。這類語言的明顯特征是歸納經驗,作出一種可能性的描述。例如,“長久遲疑不決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歌德),“財富往往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叔本華),讀後會讓你不由自主地點頭稱是。

5透視根源

透視根源,就是對表麵撲朔迷離的問題,直視本源,抓住本質,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症結,從而說服對方。

俗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人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必然會對問題有不同認識。如果你糾纏於細枝末梢,就很難說清道理,而如果你透視根源,則可快刀斬亂麻,收到奇效。

6淘汰說理

以邏輯上的選言證法為基礎,進行說理論證的方法,就是淘汰說理。

選言證法是一種間接證明方法,它通過確定除論題所指的那種可能外,選言判斷所包含的其餘可能都是虛假的,從而推出論題的真實性。

7典型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