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世界級名嘴趣聞(2)(2 / 3)

蘇:侮辱他人呢?

歐:不正。

蘇:克敵而侮辱敵人,是“正”還是“不正”?

歐:正。

蘇:誘敵而竊敵物,是“正”還是“不正”?

歐:正。

蘇:你方才說侮辱他人和偷盜都是“不正”,現在為何又言“正”?

歐:以前是對友,現在是對敵。

蘇:假如有一將軍見其軍隊士氣低落,不能作戰,他便欺騙士兵,說:“救兵將到,勇往直前吧!”因此大獲全勝。這是“正”還是“不正”?

歐:正。

蘇:小孩生病不肯吃藥,父親騙他說:“藥味很甜。”小孩吃了,救了性命。這是“正”還是“不正”?

歐:正。

蘇:你的朋友因神經病欲取刀自殺,你將他的刀偷去了。這是“正”還是“不正”?

歐:正。

蘇:你說“不正”隻可對敵,不可對友,何以現在又可以對友呢?

歐:蘇格拉底,我不能答你了。

【賞析】

蘇格拉底不愧是論辯高手。本來,一件事“正”與“不正”不能簡單地以是否“虛偽”、“盜竊”、“侮辱”來衡量,也不能簡單地以是對敵還是對友來衡量,而應具體地分析行為主體的動機與結果。但蘇格拉底並沒有從理論上分析這些,而是通過問話,使歐西德一次次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讓他自己認錯。

古希臘詭辯家的故事

古希臘詭辨學家講過這樣一個寓言:有一位埃及婦女,看到自己的在尼羅河畔玩耍的孩子被鱷魚抓住,就請求鱷魚把孩子歸還給她。鱷魚說:“如果你猜對我的心思,我就把孩子歸還給你。”婦女說:“我猜你不想把孩子歸還給我。”鱷魚說:“如果你猜得對,則根據你說話的內容,我不把孩子歸還給你;如果你猜得不對,則根據約定的條件,我不把孩子歸還給你。所以不管你猜得對還是不對,我都不把孩子歸還給你。”婦女反駁說:“如果我猜得對,則根據約定的條件,你把孩子歸還給我;如果我猜得不對,則根據我說話的內容,你把孩子歸還給我。所以不管我猜得對還是不對,你都得把孩子歸還給我。”

【賞析】

在這則寓言論辯中,鱷魚用一個不合邏輯的二難推理來難為婦女,婦女也用一相相反的同樣不合邏輯的二難推理來回敬鱷魚。這種反駁方法實在巧妙。

囚徒巧選死法免死罪

古希臘有個國王,一次想處死一批囚徒。那時候,處死囚徒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砍頭,一種是用繩絞死。

國王派劊子手向囚徒們宣布道:“國王陛下有令——讓你們任意挑選一種死法,你們可以任意說一句話——如果說的是真話,就絞死;如果說的是假話,就殺頭。”

這樣的法令真是太奇怪了。可是,這批囚徒的命操在國王的手裏,反正是一死,也就顧不得多想,都很隨意地說一句話。結果,許多囚徒不是因為說了真話而被絞死,就是因為說了假話而被砍頭;或者是因為說了一句不能馬上檢驗是真是假的話,被看成是說假話而砍了頭;或者是因為講不出話來而被當成說真話而絞死。

國王看到他們一個個被處死,很開心。

在這批囚徒中,有一個很聰明的人。當輪到他來選擇處死方法時,他忽然巧妙地對國王說:

“你們要砍我的頭!”

國王一聽,感到好為難:如果真的砍他的頭,那麼他說的話是真話,而說真話是要被絞死的;但是如果要絞死他,那麼他說的“要砍我的頭”便成了假話,而假話又是應該被砍頭的,

但他卻說的又不是假話。他的話既不是真話,又不是假話,也就既不能絞死,又不能砍頭。

國王隻能揮揮手說:“那隻好放他一條生路了。”

國王那條奇怪的法令也就馬上廢除了。

【賞析】

囚徒的話“你們要砍我的頭”使國王陷入了二難境地:如果真的砍他的頭,那麼他說的是真話,按規定該絞死;如果絞死他,那麼他說的“你們要砍我的頭”就成了假話,按規定是該砍頭的。所以這句話使國王既不能砍他的頭,也不能絞死他,隻好放他一條生路。

將軍與貴族論出身

古羅馬有一位名將,出身貧寒。有一次在酒會上倍受讚美,因此引起一句貴族子弟的嫉妒。

他對將軍不齒地說:“將軍有什麼了不起,你的父親隻是個鞋匠罷了!”

“不錯,家父隻是一名工匠,”將軍從容不迫地答道,“可是,我家的榮耀從我開始,你家的榮華富貴卻到你結束!”

【賞析】

將軍以退為進,以守為攻,先承認自己的出身不好,接著話鋒一轉,給了貴族子弟以致命的打擊。

麥啟士德巧打比方免中計

中世紀時,有個埃及國王接連打敗了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的王國。但他連年用兵,國庫快空了。此時,又急需一筆巨款,卻發現再也拿不出錢了。他的主意打到了猶太富翁麥啟士德的身上。但他知道猶太人決不會輕易出錢,得做個圈套讓他鑽才行。國王思索了好久,總算想出了一個妙計——

他把麥啟士德請進宮,擺上山珍海味盛情款待。酒過三巡,國王噴著酒氣向富翁請教道:“麥啟士德先生,聽說您學識淵博,智慧過人,我想借此機會向您討教一個問題。”

麥啟士德見國王那副故作謙恭的表情,懷著戒備心理說:“不敢當,不敢當,我麥啟士德不過是個酒囊飯袋而已。”

“不必謙虛,”國王繼續說:“聽說您對宗教很有研究,所以我想請教一下,在猶太教、伊斯蘭教、天主教中,到底哪一種才算是正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