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期限與投資選擇
債券的期限不同,對債券的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的影響是不同的。投資者可從以下幾方麵進行分析選擇。
1市場利率的變化
通常債券期限長,風險大,利息收入也高。但債券期限長,同時也說明債券的流動性差,對市場利率和價格的變動反應也慢,有可能使投資者的收益受損,安全性降低。比如,在債券利率固定的情況下,如果預期未來市場利率水平要上升,意味著今後債券的行市要下跌,若這時投資者繼續投資於長期債券,必將遭致收益下降的風險;反之,如果預期未來市場利率要下跌,說明今後債券的行市要上升,若投資者投資於短期債券,將會錯過取得更多收益的好機會。例如,某公司發行5年期債券,麵額100元,債券利息為10%,如果當時市場利率為10%,則債券價格為100元(100×10%/10%)
假定4年後利率上升到12%,債券市場價為8333元,利率下跌到8%,債券價格為125元。如果投資者對市場利率變化預測不準,在將要上升時買入,4年後再賣出會蒙受損失。相反,在將要下跌時賣出,4年後將會失去取得更多收益的好機會。即使該投資者不把債券拿去買或賣,受通貨膨脹的影響,它的實際收入也會降低。再假定該投資者持有5年後,公司還本付息付給他150元。因此,投資者在選擇債券期限時,不僅要考慮到未來市場利率水平的變化,而且對通貨膨脹率也要做出合理的預測。正確的投資選擇應當是:
(1)在預期未來市場利率下跌時,要投資於長期債券;
(2)為防止利率變動風險,可投資於浮動利率債券;
(3)為防止通貨膨脹,可投資於短期債券或保值公債,或轉向投資於股票。
在我國,由於市場利率水平主要體現在同期定期儲蓄存款利率變動上,而且存款利率都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變動幅度也不大,故投資者在考慮債券期限時,一是看購買同期債券和到銀行存相同期限的存款,哪個利息收入多,哪個就值。從目前看,購買債券的收益一般高於同期銀行存款。二是根據對通貨膨脹的預測,可購買保值公債或進行保值儲蓄。
2要分析投資資金的用途和來源
個人投資者首先要在合理安排家庭消費前提下,看還有多少待用或結餘款項能用於投資。同時,盡量不要借錢搞投資。其次,要處理好長期收益和短期收益以及風險與收益的關係,把長期收益、短期收益和風險結合起來考慮。既要量力而行,也要有長遠眼光和承擔風險的準備。一般講,有資金實力、敢於承擔風險而又注重長期收益的人,可購買長期債券;相反,則應購買短期債券。最後,要考慮所發行的債券能否上市。如果允許上市,可適當投資於中長期債券;如果不允許上市,最好投資於短期債券。當然,作為投資者都希望選擇期限短、流動性強、安全性高、收益好的證券。但同時具有這些條件的證券是不存在的,投資者隻能根據自己的資金實力、用途和目標側重於某一方麵,作出切合實際的投資選擇。
3要考慮債券的償還條件
證券發行公司為了提高投資者購買本公司債券的信心和興趣,往往要規定一些特殊的還本條款。比如,一般債券除到期償還外,還有中途償還,即發行公司在債券發行日距到期日的中途期間內償還一部分債券本金。這對投資者來說,不僅可以提前收回本金,還可以用收回的這部分本金再投資,能獲得更多的利益。因此,投資者在比較分析不同債券期限時,必須對債券的償還條件給予足夠的重視。
中途償還辦法很多,可分為兩類:一是定期中途償還(包括抽簽償還和買入償還)和任意中途償還。我們主要分析定期中途償還。首先看抽簽償還,它是發行人和投資者商定在債券發行後一定時期內,由發行人按一定比例采用抽簽方法把要告訴的債券的種類、號碼,通過一定渠道(報紙、廣播)告訴債券持有人,然後按債券票麵價格償還本金。這是一種強製性償還條款,中簽人必須持債券贖回本金,否則,在中簽日以後,其債券利息債務人不予支付。附有這種償還條款的人大多數是政府債券,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因期限過長而給投資者帶來的損失;買入償還,主要是債券發行人在債券來到期前的一段時期內,定期按債券流通市場上的債券價格買入自己發行的債券,以達到償還一部分本金的目的。由於是按市場價格買入債券償還本金,投資者就要關注債券發行公司的信譽。如果發行公司信譽不好,債券價格下降,會使投資者償還本金受損;相反,就會受益。附有這種償還條款的大多是處於發展中的公司或企業,它們對未來充滿信心,預計債券價格將上漲,雖然有時債券市場價格高於票麵價格,對發行公司不利,但債券市場價格上升,意味著發行公司信譽好,債券流通性強,可以進一步擴大其債券發行規模,得到債券發行的溢價收入,增強債券籌資能力。當然對投資者來說,即使債券期限長些,隻要發行公司信譽好,也會從中得到好處的。
此外,投資者的心理狀況,債券流通市場的發達程度,其他有關融資工具(如金融債券的期限長短必然對企業發行債券有影響)等,也會影響債券投資者對債券投資期限的選擇。
債券投資如何避險
一般來說,投資債券風險較小,但是債券也會因利率變動等因素而受間接損失。既然投資債券也免不了遭遇風險而難獲絕對的安全,那麼投資者最適當的對策,就是差別風險,然後將其分散,盡可能地使風險降到最低限度。分散風險的辦法有以下幾種:
1債期分散法
即使債券的組合保持一種台階式期限結構,投資人均等地持有短、中、長期各種債券。例如,有1~5年期債券 ,投資者按20%的比例,把5種債券都買進一些。當有20%債券變現,確保了投資具有一定流動性,也分散了利率風險。
2種類分散法
即投資者不把資金全部用來購買一種債券,而應投放在多種類型的債券上。比如,某人有一大筆錢,可以分別投在國庫券、保值公債、金融債券、企業債券等。這樣做的結果,可以使投資者獲得中等或平均投資收益。
3確定收益法
不管市場利率如何變化,先在投資時確定一個收益率,在目標時間上使這一收益率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並使用利息收入進行再投資,最終使由於利率變動而產生的資本損失與再投資收入相抵,消除利率風險。
債券的收益率如何計算
人們投資債券時,最關心的就是債券收益有多少。為了精確衡量收益,一般使用債券收益率這個指標。債券收益率是債券收益與其投入本金的比率,通常用年率表示。債券收益不同於債券利息。債券利息僅指債券票麵利率與債券麵值的乘積。但由於人們在債券持有期內,還可以在債券市場進行買賣,賺取價差,因此,債券收益除利息收入外,還包括買賣盈虧差價。
決定債券收益率的主要因素,有債券的票麵利率、期限、麵值和購買價格。最基本的債券收益率計算公式為:
債券收益率:(到期本息和-發行價格)/(發行價格×償還期限)×100%
由於債券持有人可能在債券償還期內轉讓債券,因此,債券收益率還可以分為債券出售者的收益率、債券購買者的收益率和債券持有期間的收益率。各自的計算公式如下:
債券出售者的受益率=(買入價格-發行價格+持有期間的利息)/(發行價格×持有年限)×100%
債券購買者的收益率=(到期本息和-買入價格)/(買入價格×剩餘期限)×100%債券持有期間的收益率=(賣出價格-買入價格+隻有期間的利息)/(買入價格×持有年限)×100%
如某人於1995年1月1日以102元的價格購買了一張麵值為100元、利率為10%、每年1月1日支付一次利息的1991年發行5年期國庫券,並持有到1996年1月1日到期,則債券購買者的收益率=(100+100×10%-102)/(102×1)×100%=78%。
債券出售者的收益率=(102-100+100×10%×4)/(100×4)×100%=105%。
再如某人於1993年1月1日以120元的價格購買廠麵值為100元、利率為10%、每年1月1日支付一次利息的1992年發行的10年期國庫券,並持有到1998年1月1日以140元的價格賣出,則債券持有期間的收益率=(140-120+100×10%×5)/(120×5)×100%=117%。
以上計算公式沒有考慮把獲得的利息進行再投資的因素。把所獲利息的再投資收益計入債券收益,據此計算出來的收益率,即為複利收益率。它的計算方法比較複雜,這裏從略。
家庭保險投資
人人都希望付出最少的經濟投入,換取在損失時的大額保障。生活中,除保險之外,沒有任何的投資工具,可以隻付小額費用,遇事時卻可以取回大筆的金錢。
保險仿佛一把遮風擋雨的傘,在不幸與意外發生時,為你撐起一方明朗的天空。
人生總不免旦夕禍福與悲歡離合。好的生活必須有安全保障,因此任何一個出色的家庭理財計劃中,都必須有一個合適的保險計劃。無論是你自己的物業、自己的生命和健康都是你所擁有的財產的一部分,如果為這一切財產投購適當的保險,就可以為自己和家人帶來保障。並且保險計劃還帶有一定的投資和儲蓄的性質。因此,保險也是一項重要的投資活動。
什麼是保險
現代人的生活正變得越來越豐富,人們對生活本質的理解和追求也變得越來越成熟。保險已成為人們家庭理財時的重要項目。隨著保險事業的蓬勃發展,保險正在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你了解的保險知識越多,你獲得的保險收益就越大,因此,現代人應該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保險知識,更加靈活和方便的運用保險。
1保險給損害以補償
這是人們對保險的最普遍理解。保險的目的和用意在於補償人們生活之中因為各種偶然事故發生所導致的損失。如一輛車意外撞損,一層樓宇被大火吞噬,或身體被病魔糾纏,這些事故防不勝防,一旦發生,就會給家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使企業和個人承受巨大的經濟負擔。適當的投保無疑會減輕你的後顧之憂。
一輛車、一層樓等都屬於有形資產,人們可以很容易的計算出損失金額,如一輛撞毀或撞壞的車,保險的賠償金額就是整輛車扣除折舊後的價值。保險會按照所計算出的價格如數照賠。不過,若是涉及人命的傷亡,就似乎不能羅列一個客觀的損失金額。每個人的生命是無價的,不能用金錢來比量的。但是不同層次的人,他的個人收入、時間成本都會不同,又給保險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客觀依據,使保險成為可能。所以保險並不能以損失多少就索賠多少來解釋,否則就不能兼顧那些沒有市場價格可供參考的損失。
2保險的人格理論
保險的人格理論是將人的生命和具有的經濟潛能和價值,例如健康、學曆、經驗、創造性、判斷力等,化做一種可供計算的經濟價值,以求一切的損失可以用錢財來衡量。
疾病等意外事故,會使人暫時失去工作能力;而死亡或永久殘疾更會剝奪人奮鬥進取的機會,這些損失又會直接影響人的社會地位和工作生活。因此,涉及人事的損失也可以粗略計算和比較。
如果人的價值能像有形資產價值那樣可供計算,人們就可按此價值進行投保。在保險人格理論中,人生和健康等無價的東西變成了有價,在風險中所遇到的損失就可以得到保險的賠償。
當投保額訂得太高,高估自己的價值,保費也會相應地很高,就會劃不來。如果保額太低,雖然保費平平,但是賠得卻少,保障的意義也很低。因此保險人格理論除了是找出人的價格以外,還指出投保人投資的策略。
3保險是同舟共濟
現實生活中,不同的人們在社會上所承擔的風險往往是相同的。你擔心身體一朝受損的同時,他人也在為潛在的健康危機擔憂,你害怕家園付諸一炬的同時,別人也會有同樣的擔心。不過,盡管風險潛伏,隨時有爆發的可能,但災禍畢竟隻是偶然事件,並不是每個人都會蒙上同樣的不幸,這些在風險中受難的人,其錢財與補償就會通過保險製度轉移給沒有發生災禍的人。投入保險的庇護傘,就需要繳交一定的保險費,你所交的保險費其實是轉移到其他少數受害人士的賠償之上;如果有一天,同樣的不幸將臨到你的身上,你所得到的小額或大額的賠償,其實也來自五湖四海。麵對同樣風險的人,這就使保險帶有了同舟共濟的意味,保險更意味著風險共擔。
4保險可轉嫁風險
保險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風險轉嫁的工具和社會製度。人們隻要付出一定的保險費就可以把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轉移掉,而願意承擔人們轉嫁來的風險的第三者就是保險公司。通過保險費用的一收一付,投保人所麵對的風險就會轉嫁到保險公司身上,投保人就可以從麵對風險而高枕無憂了。
5保險是共同的儲備財產
保險的根本意圖就是大家一起把財產集結起來,作為賠償損失之用。有了這筆巨額財產在手,在遇事時才會有錢賠給大家。對於大型的保險公司來說,每分每秒的損失賠償費都是數以百萬計的。沒有大額的財產儲備,就無法有效履行保單的承諾。由於金額龐大,賠償儲備並非個人或個別小型企業的實力可能辦得到的。所以就把投保人的投保費像百川彙海般彙聚起來,作為一個大家的共同儲備。否則,如果沒有一個龐大的資金儲備作為堅實後盾,安穩而又無風險的經濟生活將無法實現。
6保險可滿足個人的理財需求
人們都希望付出最少的經濟價值來換取損失時的大額賠償。正是有這樣的需求,才會有各種滿足不同需求的保險產品的應用而生,以滿足人們理財的需要。好的保險計劃往往含有一定的投資和儲蓄的性質,能做到寓保險於投資之中。因此,保險不但保障你已經擁有的財產,還會使你個人理財的目的平穩達到。就個人理財而言,保險的重要性不會亞於投資計劃和稅務計劃。
保險就是:保障平安、投資理財、合法節稅,儲蓄養老、風險管理、積緣傳福、廣結好友、繁榮社會,是責任、愛心、孝心……
保險會帶給你什麼?
有房屋貸款、汽車貸款、銀行貸款負債時,用保險來保證清償能力。
解決退休後養老金不足的後顧之憂。
找最安全的投資理財渠道。
合法節約所得稅。
及時支付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外傷醫療、殘廢及死亡料理後事等費用。
為自己及家人預備患重大疾病時的高額醫療費用。
為子女準備教育的費用。
因外來傷害導致長期醫療不能工作時,保證穩定的收入來源。
成家時,保證對另一半家庭的責任。
生寶寶時,對子女產生養育責任的時候,給寶寶一個健康成長的“護身符”。
風險管理有學問
可以設想,世界上如果不存在風險,就不可能有保險行業的存在。就像一個人如果沒有風險意識,就不會購買保險一樣。因此,首先,風險的存在是保險產生和存在的自然基礎,風險的發展是保險發展的客觀依據,其次,人們對風險的管理水平是製約保險發展的重要因素。
生活中,我們常常麵臨各種風險,大企業有生意上的風險,有火災風險,水災風險,盜竊風險,買家賴帳風險……各種風險都有各自的應對措施。這些措施也適合家庭及個人理財,怎樣管理風險減少損失是一門學問。那麼如何對風險進行管理呢?
1分析風險
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但多數情況下,它是潛伏著的,很難被人察覺,一旦危險降臨,就會令人措手不及。比如,一個人用自己的收入支撐著整個家庭的開支,生活費、子女的教育費。如果一旦有一天遭遇不幸,或臥床不起或身死人亡、家庭失去了收入將如何度日?醫療費用由何而來?事前如果沒有一定的風險管理意識,沒有一定的防範措施,到風險降臨時,就會使家庭陷入困境。因此,必須樹立風險意識,客觀地評價風險,分析風險,看你生活中的哪些因素有可能使你破財,或要中斷你的收入,分析風險的各種可能性,做到防患於未然,否則到風險成真時才來補救,就會悔之晚矣。
2評價風險
客觀地分析了風險之後,就要評價這些風險所帶來的破壞程度有多大。比如,一家之主因意外而無收入就會使整個家庭生活成了問題,又如,火災使家園付之一炬,這種損失也是毀滅性的。對風險的破壞程度做出評價,就會給你的生活敲響警鍾,平時有意識的避免風險,並及時采取各種防範措施。
3防範風險
對風險的危害程度有了客觀的評價之後,就要盡量用一些措施去減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比住,房子有發生火災的危險就要盡量加強防火或滅火措施設備;住宅有被盜竊的風險,你就必須加強保安係統,並將貴重物品存入銀行保管箱;身體有發病的危險,就要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務求將風險出現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防範意識越強,防範措施越完備,風險發生的係數就會越低。
4轉嫁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