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發展的概念(2)(3 / 3)

②價格歧視理論。其基本內容是指供方的壟斷者可區分和識別不同顧客對其產品的不同效用評價,從而按不同的價格出售其產品。具體地說,它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某一廠商在同一時間向不同的購買者按不同價格銷售同一商品的行動,而這種價格差別並不是因為成本的不同。二是上述含義的延伸意義,即盡管廠商的成本不同,但在同一時間銷售同一產品時,都對不同購買者采取一樣的價格。在價格歧視的情形下,邊際收益曲線將與平均收益曲線重疊,消費者剩餘轉移到供方手裏,成為生產者剩餘。然而這樣做的話,由於加強不同顧客對相同產品的偏好程度和心理估價需要巨大的費用,而且,為防止因同質不同價而發生的轉手倒賣也需要大量的費用,這些交易費用數額之大將導致不經濟。因而,價格歧視的預期效應往往不能發生。一般而言,價格歧視的實行會產生嚴重的反競爭影響。

針對競爭對手的解釋的兩種理論:

①進入障礙論。它把各種非市場組織形式的發生歸究於現有的壟斷者為止潛在的競爭對手進入該產業而采取的預防行動。

②戰略行為論。則是對進入障礙論的補充和發展,它把非標準合約,即各種半市場或非市場的組織看成是“提高競爭對手成本”的手段。戰略行為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引入了一係列曆時性的觀點,諸如信息的非對稱性、資產性質和交易關係等。威廉姆森認為這一理論與杠杆理論、價格歧視理論及進入障礙論有重大區別,更接近於他本人的交易費用論。

前三種理論同用於新古典微觀理論體係,其共同特征是把企業視為一種生產函數,它的自然邊界是由技術因素即技術上的不可分割性決定的,而企業邊界的擴大通過“非標準合約”的方式是出於壟斷的意圖(即所謂市場結構決定論觀點)。為此,威廉姆森把這些理論視為同一類型,並與其理論區別開來。

展開以“效率”角度為出發點的研究思路,構成新製度學派產業組織理論的各學派觀點。他們認為:組織的效率性質主要來源於動力性的增強和交易費用的節約。根據對這兩種不同側重點的來源解釋,便形成“刺激”與“交易費用”的兩種研究思路,大致有如下三個代表性學派:

產權學派

產權學派強調產權(使用權、收益權、轉讓權)對交易費用的確定,認為產權對交易方式的選擇起決定性作用。因此,產權學派更加注重交易的事前方麵,即如何安排適當的產權結構,發現與交易有關的價格,井選擇效率最高和動力性最強的合約形式或組織製度。產權學派還把資源配置的失誤歸因於產權配置的失誤,由於產權是一種人的權利,產權配置的失誤就是產權沒有配置給生產性最高的適當人選。從這思路出發,產權學派把各種非標準合約形式看成是新的產權配置的構造方式,是克服原有的較簡單的產權結構所引起的動力不足的新途徑。

代理學派。

代理學派的研究重點是企業內部的所有者與經營者關係,或業主與代理人關係,從而提出了“代理費用”的概念。這一費用包括:a.業主的監督支出;b.代理人的結合保障支出,如個人資產的低押;c.剩餘損失,因代理關係發生的利潤減少。由於代理費用的存在,將使代理關係下的資產貶值,並轉化為代理者的收入或其他非貨幣性的利益。出此可見,代理理論是關於兩權分離條件下的企業內部機製的一種微觀化研究,它試圖從企業內部關係的分析中尋求兩權分離對企業動力結構的影響,並相應建立約束機製。從這一角度看,它與產權學派一樣,代理學派也把研究重點放在合約關係的動力性質和事前方麵。

交易費用學派。

交易費用學派認為組織的效率來自交易費用的節約。按側重點不同分為“度量”和“規製”兩個分支。注重從“度量”方麵進行分析的是以奧爾欣和迪姆塞茨為代表。他們認為,企業是以技術上的不可分割的群體生產為基礎的,群體生產是由於協作能產生更高的生產率之故,但這樣也帶來一個問題,即群體中成員或各投入要素的邊際生產力與邊際報酬可能不一致,也就是各成員或要素可能得不到應得的報酬,從而造成生產率的損失。由此就產生了對各投入要素的度量問題,以及對偷懶行為的監管問題。由於這種度量和監管常常是由內部組織完成的,所以由競爭性的市場機製來進行這種工作,遠不如借助企業組織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更有效率和更為經濟。因此,群體生產和度量、監管費用的節約,構成了企業存在的理由並由此引出企業的界定。交易費用學派中注重從“規製”方麵進行分析的是以威廉姆森為代表,他的交易費用經濟學開始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係。

(2)強調行為與效果對結構的決定性影響

貝恩的研究是建立在結構、行為和效果之間順序的單向主製關係上。後來,發現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也可以是逆向或多向的。其中,威廉姆森的交易經濟學便是最富有代表性觀點的一種。

交易費用經濟學關於人類經濟行為的基本假定有兩個:①有限理性假定。它的基本含義是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而組織及其規製結構則是相對無知的人類為適應他們未能預料的事件而發明的工具,是節約有限理性的手段;②機會主義假定。機會主義被定義為“狡猾地追求自身利益”。人們很可能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背棄合約的義務,甚至不惜采取欺騙手段。交易費用經濟學對人類經濟行為的重新假設,是謀求解釋行為假定決定貨用產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對費用產生的另一根本原因則是資產特性。資產持性是按其通用性質或專用性質區分的。資產專用性具有以下幾種形式:

地理位置的專用性,如冶鐵和煉鋼布局在同一地點;

實物資產的專用性,如某種專用模具;

③人力資產的專用性,如專門適應某種工作的技能;

④特定交易預先投資引起的專用性;

⑤無形資產的專用性,如商標、商譽等。

在資產專用性為0時維持交易關係被認為是不重要的,這是由於交易各方可無代價地將資產轉用於其他用途。而在資產專用性大於0時,由於資產對某一交易有專用性,當它轉到其它用途時,生產率就會降低,從而使資產的價值減少,在這種情形下交易各方就會產生低,從而使資產的價值減少,在這種情形下交易各方就會產生維持其合約關係的共同利益,並建立某種保障機製來規製其合約關係。所以,資產專用性的有無或強弱、對預見不同的合約形式(市場、半市場和企業形式)及其規製結構具有頂見性和可行性,根據交易費用經濟學的觀點,人類基本經濟行為和資產特性共同決定著交易的基本性質。在缺乏有限理性時,無所不知的人類采用計劃方式安排一切交易活動;在缺乏機會主義時,信守諾言的人類按誠實信用的原則安排交易,在缺乏資產專用性時,競爭原則起著支配作用;而在三個因素同時存在時,規製就成為唯一可行的交易方式了。

3、中國產業組織的發展

從建國以來到改革開放前近30年的時間裏.我國在經濟體製上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這一時期的產業組織狀況,主要表現為以中央宏觀管理和政策為主導所形成的產業組織狀況,而不像西方那樣主要表現為產業的市場組織狀況。現在我國的產業組織狀況是在這一時期的產業組織狀況的基礎上發展演變過來的。

建國初,我國政府首先沒收了外國資本和官僚資本主義企業,並在“一五”時期建立起了一大批國營工業企業,在國有工業中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同時,對民族資本上義企業進行扶持和改造。形成了中央政府主導型的產業組織體係。對國有企業實行以中央各專業部門管理為主的高度集中統一的組織形式;對私營企業,通過采取政府或國有企業委托加工、訂貨,和由國有企業收購其產品等形式,將其生產活動逐步納入國家管理的經濟執道。

一九五八年開始的“大躍進”,是以急於求成、誇大主觀意誌和主觀努力作用為特征的“左”的思想的產物。它不僅在當時使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和形成合理的產業組織進程受到嚴重挫折,而且內於其指導思想沒有受到徹底的批判,以致長期影響我國經濟建設的各項政策和產業組織的發展。

一九六一年初,為了扭轉“大躍進”造成的國民經濟嚴重失調的局麵,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產業組織狀況也有了一些相應的變化。主要包括:大量工業企業實行“關、停、並、轉”。國家對工業企業調整的總原則是保留骨幹企業,重點裁並中小企業。試辦工業托拉斯。這是我國產業組織的一個新嚐試。托拉斯在性質上是全民所有製的集體統一管則的經濟組織,是在國家統一計劃下獨立的經濟核算單位和計劃單位。

一九六六年下半年開始,“文化革命”期間在 “極左”思潮和“備戰備荒”的影響下,我國的產業組織又一次被人為地作了大改變、大調整。進行大規模的“三線建設”,大力扶持“五小”企業。這次進一步違反客觀規律,對生產力和合理的產業組織的破壞也更嚴重。

自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建立和發展與之相適應的產業組織理論,實現社會資源在企業間的有效配置,加速我國經濟發展,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需要。我國產業組織的宏觀政策與調控,以及市場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產業組織自身的狀況也隨之發生了一係列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改革國家對產業組織的宏觀政策與調控方式

為了適應市場取向的改革,政府宏觀經濟管理部門逐步轉變職能,對企業的管理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計劃的直接控製,逐漸轉為用經濟的、法律的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間接控製。政府部門由主要直接管企業的產、供、銷、人、財、物,轉向主要負責“規劃、協調、監督、服務”。在計劃管理上,逐步縮小指令性計劃的範圍,並且著力於把計劃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換和價值規律的基礎上。

產業組織合理運行所需的統—、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係正在形成由於改革開放以來逐步形成了市場決定價格的機製,我國價格結構已有所改善。各種比價差價關係正向合理的方向發展,市場配置資源已初步發揮其功能。包括農產品市場、工業消費品市場、生產資料市場在內的商品市場建設已具規模;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勞動力市場、產權交易市場、技術信息市場的建設正在發展;市場法製建設進展迅速,《公司法》、《企業破產法》、《經濟合同法》等一係列規範市場主體和維護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已發揮作用。

大中型企業和規模經濟增加很快

通過建設、改造和企業擴張,大中型企業從1980年的0.47萬個,增加到1991年的1.49萬個,其產值占全國工業的比重,按獨立核算企業口徑計算,從1980年的43.2%上升到1991年的56.1%。同時,非國有大中型企業迅速增加,到1991年,集體企業和其他經濟性質的企業產值比例已達11.8%。據計算.我國工業最大的100家企業的銷售收入占全國全部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已從1988年的9.5%上升到1991年的10.1%。這些都表明規模經濟在不斷增強。

鄉鎮企業上規模、上檔次

鄉鎮企業自1984年“異軍突起”以來,不僅發展成為農村經濟的一大支柱,而且也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1994年鄉鎮企業的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69.4%,在鄉鎮企業中的就業人數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7%。並且正在以加工工業為主體的布局高度分散的企業群體向上規模、上檔次發展。

企業間的經濟聯合迅速發展

我國企業聯合和企業集團的大發展始於80年代初。1980年和1986年,國家兩次發行有關推動經濟聯合的規定,1987年開始對部分大型工業聯合企業實行計劃單列,七屆全國人大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中則明確提出,要“有計劃地組建—批跨地區、跨部門的企業集團”。1991年12月,國務院批轉《關於選擇一批大型企業集團進行試點的請示》,企業集團開始進入規範化發展的新階段。80年代末,全國有各種工商聯合體4萬個、科研與生產直接結合的聯合體1萬多個。企業集團更是由於國家的推動而大規模發展。到1995年6月,全國已登記的各類企業集團達2萬多個。這些集團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廠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的組織形式,促進了集團內部專業化協作,提高廠規模效益水平。集團母公司采取承包、租賃、兼並和參股控股等辦法,促進了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在經營上,企業集閉形成了群體優勢和綜合功能,提高了國際競爭能力;集團還為增強國家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創造了條件。

企業間的競爭逐漸增強

隨著企業自主權的不斷擴大,市場機製的作用增強,企業兼並、破產的現象大量增加。對國際市場競爭的涉入,企業逐步認識到要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在價格競爭方麵,企業的價格行為巳與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相類似,各種形式的企業價格協調和價格卡特爾都已出現。在非價格競爭方麵,主要表現有:各種銷售競爭日益激烈,全國廣告營業額從1982年的1.1億元上升到1992年的60億元;投資擴張的競爭激烈,多數企業的更改投資和基建設資都用於擴大生產能力;企業還日益重視技術進步、多角化經營、技術引進及與外商合作,以提高市場競爭能力。1995年,我國外貿出口總額已達l 488億美元,反映了我國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和實力大大增強。

從我國開放改革以來的產業組織的發展狀況認識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業組織體製,是我國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方向。這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業組織體製,是在生產資料公有製為主的基礎上建立的,它既反映商品經濟的一般要求,又要體現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特征。為了建立這種新的體製,必須在現有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要求,認真解決以下幾個關鍵性問題:

必須使企業成為市場的主體。

企業要成為以營利為目的的法人實體,成為自主經營、自負及虧、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的商品生產者與經營者。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微觀基礎。當然,首先解決好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的經營機製轉換,推行產權重組,使國有企業的所有者、經營者和勞動者之間形成相互依存和相互製約的經濟關係和法律關係。

第二,建立完備的社會主義市場體係。

除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市場外,還要大力培育金融市場、技術市場、勞務市場、信息市場;產權轉讓和房地產市場等。實現各類生產要素交換活動市場化,這是使市場機製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當前,要加快價格改革,形成合理的市場價格,充分發揮價值規律作用。為了維護市場經濟健康運行和發展,還要建立和健全市場法規、製度和條例,使市場在法律約束下有序地發展。

第三,健全國家的宏觀調控體係。

這是成為能夠正確反映市場、有效引導市場的新型的宏觀經濟管理體製,也是保證社會主義市經濟健康運行的必要條件。當前,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從偏重於管理微觀經濟活動轉向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的研究,從偏重於運用行政手段進行直接管理轉向主要運用經濟政策、經濟杠杆和經濟法規進行間接管理。同時,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改革財政和金融體製,使銀行獨立行使貨幣經營,並建立財政金融一體化的調控機製。正確運用計劃手段,從偏重於實物和指標分配的計劃管理,轉向注重價值管理和政策性、預測性計劃管理,實行宏觀經濟政策為主的製衡職能。

(二)需求結構

在經典的宏觀經濟學中,經簡化的兩部門經濟模型把社會總需求分為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兩類,即y=C+I。那麼,這裏的消費和投資的關係,就構成了產業間的需求結構關係。

投資與消費之間的需求結構關係,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積累與消費的關係。如何處理好積累與消費的關係,確定一個比較合適的積累率,一直是政府和經濟理論界所關心的問題之一。從一個時期來看,積累率過高,勢必影響到當期的消費水平;而積累率過低、當期的消費雖有所增加,卻又使社會擴大再生產受到限製。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消費和積累(生產)又有著辯證的關係:一方麵,生產生產著消費,它生產出消費的對象、消費的方式和消費的動力;另一方麵,消費也從兩個方麵生產著生產,一是產品隻有在消費中才能證實自己是產品,二是消費創造了新的生產需求。因此,正如馬克思所說;“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

實質上,社會再生產的目的是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是滿足人們的生活內容日益豐富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求。而投資需求通常都是生產性需求,主要是為生產過程服務的。消費需求才是真正的“最終需求”,是社會再生產目的的具體體現。因此,在兩者的關係上,應當充分注意消費需求的導向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消費需求的變化從根本上製約著產業間的需求結構變化。

1、製約需求結構變化的因素

各產業的產出,隻有在市場上經過消費得到認可,其價值和使用價值才能得以實現,產業作為資源轉換器的功能也才能得以正常進行。可見,市場的需求反映了消費需求,從而影響著需求結構的變化,進而決定著各產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

(1)國民收入的總水平及其分配

國民收入的總水平及其分配是影響需求總量的重要因素,而需求總量的增減,即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之和的增減,則必然通過對總產出的要求而對產業結構產生影響。當國民收入提高時,社會的需求總量也有所增加;反之,在國民收入下降時,社會的需求總量也將有所減少。如在宏觀經濟學中,無論是長期消費函數,還是短期消費函數,其國民收入與消費總量之間總是成正比關係的。而國民收入的分配,則通過消費傾向的改變而影響消費總量。

對於國民收入總水平及其分配通過對需求總量的影響,進而再影響產業結構的實證例子,可通過對恩格爾係數的統計分析來得到。通常在人均收入較低時,這時國民收入的總水平也較低,對社會的求總量相對不會很大,而此時的恩格爾係數一般較大,因人們的消費需求主要是為了解決溫飽的問題。因此,在不很大的社會需求量中,對農產品和輕紡產品的需求比重較大,此時的產業結構一般也呈現出農業和輕紡工業比重較大的待點。

(2)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

消費需求是指對生活資料消費的需求,也稱其為對消費品市場的需求;投資需求是指對生產資料消費的需求,也稱其為對投資品市場的需求。

在社會總產出一定的條件下,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之間是此長彼消的。顯然,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之間的比例關係,將影響到產業結構的轉變與發展。如在我國計劃經濟的體製下,由於長期以來一直不重視消費品的生產,因而市場消費品嚴重短缺,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快。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在消費需求的有力拉動下,以生產消費資料為主的輕工業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據有關數據表明,在1978—1985年間,我國輕工業的年均增長率為12.6%,超過了重工業的8.1%,使整個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3)中間需求與最終需求

在經濟活動的過程中,中間需求是生產性需求,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對其價值全部轉移到產出中去的那部分生產要素的需求。能滿足中間需求的這些生產要索,在產品的序列結構中,一般屬於初級產品和中間產品。如在生產活動中,對原材料的需求,就是典型的中間需求。而最終需求是指對退出此一輪生產活動的產出的需求。最終需求包括個人消費、設備投資、增加庫存、政府采購以及出口等等。能滿足最終需求要求的產出就是最終產品,而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總和就是宏觀經濟學中的國民收入。

當各產業對資源的轉換能力一定時,在中間需求與最終需求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係。而決定這一比例關係的,主要是各產業的轉換能力和彼此間的相互關係。一般說,若中間需求率較高,則在全部的產出中.能向社會提供的最終產品比例就較低。此時,整個產業結構作為一個係統,其效率是不高的;反之,若最終需求率較高,產業結構這一係統能向社會提供較多的最終產品,係統的效率就較高。顯然、中間需求與最終需求的不同比例,就決定了不同的產業結構。

實際上,即使是中間需求與最終需求的比例相同,由於它們內部的結構不同,同樣也要影響到整個產業的結構*如在一定的最終需求下,出口的部分多了,往往用於個人梢費的部分就少丁,從而也牽動了整個產業結構的相應變化。

(4)產品的結構

產品結構的概念不但適用於不同產業的產出之間,而且在更多的場合下是用於同一產業的產出之間。在此,我們所用的“產品結構”,也是指同一產業產出之間的結構。產品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可從二個方麵來看:

首先,從產業的構成來看,它是進行同類經濟活動組織的集合。而這些組織的 具有相當共同點的產出就構成了該產業的產品結構。因此從根本上講,特定的產品結構規定了特定的產業結構。如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整個技術水平較低,決定了在其各製造業的產品結構中,技術含量低的產品較多。而這樣的產品結構,也決定了在這些國家的產業結構中,技術集約型產業的比重就一定較低。

其次,從產品的生命周期看,一個產品,從形成期開始,進入成長期,進而是成熟期,最終走向衰退期。由於一個產業是由眾多的產品構成的,顯然產品的生命周期也要影響到產業的發展。而一個產業的產品不斷更新換代,就可使該產業重煥新生,保持長期發展的勢頭。

(5)居民的消費狀況

居民的消費需求,不但要受到收入水平的製約,而且還要受到產品的價格體係、消費者偏好、消費習慣、消費的示範效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以及政府消費政策等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