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培育學生的——創造能力。
因此,杜和戎教授的《講授學》的中心思想就是“注意新自由度。”
《講授學》把所要回答的問題從實踐和理論兩個角度作了總結——問題隻有一個,角度不同,回答有二。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它想回答兩個問題:
①怎樣講才能對學生產生吸引力?
②怎樣講才能讓學生取得好成績?
關鍵字:吸引力、好成績。
從理論的角度來看,它回答的是目前國內外教學理論中被公認為最重要也最難解決的問題。
①怎樣加強學生的遷移性(活學活用性)(模仿性)?
②怎樣發展學生的創造性?
講授學總結出三條基本原理:
①悟性認識論;
②點線結構論;
③角度可變論;
用一句話概括即為:“注意新自由度。”
也就是說:要隨時注意多角度、動態地對待問題。
杜教授的聲音是宏亮的,因為他抓住了教育中主要的東西。
葉舟評:教育必須始終把學生教“活”為目的,而不是教得像馱不動沉重知識的老烏龜。
教育應該給予我們內在的富裕,教育應該是通向我們自己的準備。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很簡單,它永遠是解放人。
是把人從蒙昧無知中解放出來,
是把人從自我的牢籠中解放出來,
是把人從一切黑暗中解放出來,
是超越,是突破,是不斷地追求卓越!
如果,教育目的隻是為了搞幾粒飯吃,
就算弄到了吃不完的糧食,到那時,我們依然是乞丐!
5.解開你的十把心鎖
所有的孩子生下來都是天才,但我們在他們生命的最初6年磨滅了他們的天資。
我們把他們變成了目光直直的、思維滯滯的、式樣癡癡的、行為遲遲的“標準化孩子”。
我們總共在孩子脖子上、手上、腦上、足上、身上、思維上等共上了十把鎖。
第一把鎖:隻有一個正確答案。
一個大學生從小到大平均曆經了2600多次考試,所以“一個正確答案”已深深地印人了我們的腦海。
第二把鎖:“這不合邏輯”。
第三把鎖:“要遵守規則”。
第四把鎖:“要實事求是”。
第五把鎖:要避免模棱兩可。
第六把鎖:犯錯是一件壞事。
第七把鎖:遊戲是無意義的。
第八把鎖:這不是我的領域。
第九把鎖:別傻了!
第十把鎖:我沒有創造力。
葉舟評:有創造力的人總是認為自己具有創造力。
而缺乏創造力的人總是認為自己缺乏創造力。
六、創意思維與經濟管理
1.動態管理是最前衛的管理模式
隻要這個世界還在運動,就永遠不會有什麼“絕對真理”,也不會存在永恒不變的規則。
任何原則都隻適用於某一段時間,都隻是階段性的規則,沒有東西是可以永恒的,把這些東西當成絕對真理和永恒的規則來“墨守”的是傻瓜。大凡成功的管理,實際上都是無定式的,都是因變而變的。
當然,管理並非無理可循,它還是有相對的規mtj和原理的。
管理如拳擊,管理的規則和範例如拳譜。看拳譜對學會拳擊的確有幫助,但是你的對手不可能完全按你拳譜上的招式出招,所以一旦對方出拳的角度和力度發生了變化,那麼,你就會立即陷入問題的迷霧之中,解決的方法便沒有規律可循了。你就會變得恐瞑起來,對形勢無法把握起來了,就會毫無自信了。
所以,原則自然不能不信,也不能太相信。我們要活用每一個原則,要藝術化的使用原則,要動態地理解原則的不足和優勢。
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最好的管理方式,誰說他完全知道了管理的永恒原則,上帝都會竊笑的。
這本是一個流動的世界,一切都在流動,一切都在此消彼長。
過去的管理原則是以準確預知25年後的穩定發展為前提,現在這一年以後的未來是什麼樣,我們都完全無法預測。整個世界不確定性的幹擾因素太多太多,整個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又千絲萬縷地交織在一起,因此,新的前提、新的形式,要求我們不得不重新檢查以往所運用的那一套規則和相信的一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