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的錢花得闊綽,用得大方,錢用完了向父母要。在他們心目中,仿佛餡餅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有許多學生的錢似乎花不完,父母給,爺爺給,外婆給,其他親友給,財源茂盛得很。他們也許並不知道父母的錢來之不易(極少數例外);他們也許不知道要省吃儉用,至少不亂花錢。

3.穿“金鞋”的小大款

改革開放後,的確湧出了少數先富起來的人,他們的子女也就順理成章地享受著父輩帶來的財富,如今貴族學生在大學校園裏已屢見不鮮。

張海光的父親是一個已有一定規模,年利潤逾千萬的私營絲綢廠老板。海光的家境自然特別優越,父親對這個獨生子更是寵愛有加,每求必應。張海光讀的是當今最熱門的計算機專業,剛入學時,父親就給張海光買了一台最先進的電腦,而尚未正式接觸到計算機專業課的張海光還用不上,隻是用來玩玩遊戲打打字而已,這時張海光消費的大手筆已人人皆知了。

有一天下午,張海光興高采烈地跑到老師的辦公室,抬起腳來告訴老師:“我買了一雙新旅遊鞋。”老師關切地說:“不錯,不過踢足球時千萬別穿,否則穿不了多久,鞋子就會踢出個洞來。”可張海光滿不在乎地回答說:“沒關係,破了再買就是了,這雙鞋才1860元,找我爸爸報銷。”這種一擲千金的高消費,令人咋舌。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演進,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日漸提高,我們已無法從莘莘學子的衣著、談吐舉止判別出他們的身份。戴項鏈、著高檔時裝、戴耳機、別手機、打的、上舞廳、進酒樓等高消費不再是個別現象。

刻意地追求物質享受是會滋生出許多問題來的,我們對上了大學的孩子不要盲目滿足。

孩子考入大學不是進了保險箱,他們仍然需要我們的指導與幫助,可以利用寒暑假子女回家度假的機會進一步了解子女狀況,並鼓勵他們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及有益勞動,進行吃苦、生計、生存、挫折等教育,讓子女體會人生;平時要把住子女經濟來源這一關,既保證正常費用,又控製不合理消費,培養子女自律、節儉、自強的品質。

4.用金錢培養出的惡果

某一學生張嬴,出生在某市郊區的一戶農民家庭,從小就離開了父母,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在城市裏。爺爺、奶奶非常疼愛孩子,張嬴吃穿花用應有盡有。為了把孩子培養成才,爺爺還千方百計地用錢作動力來刺激張嬴學習,他說:“隻要你學習好,花錢也值得。”張嬴每次考了高分,爺爺總是給他一些錢作為獎勵,少則幾元,多則上百元。平時,他還有固定的零花錢。

不知是金錢刺激的結果,還是張嬴本身天賦就不錯,反正整個小學階段,張嬴的學習成績一直都在90分以上,這使張嬴的爺爺更加看重金錢的作用。因此,隻要張嬴要錢,他就毫不猶豫地給,從不含糊。

可是,隨著時光的流逝,張嬴對學習逐漸失去了興趣,而花錢的欲望卻越來越強烈。

初中時,張嬴的爺爺為他請了家庭教師。可此時的張嬴,每天腦子裏想的不是名牌服裝,就是山珍海味,根本就沒有心思學習。他模仿大款的樣子大把花錢,爺爺給的錢漸漸地不夠花了,他開始偷爺爺的錢。後來,爺爺發現了他的行為,隻是不痛不癢地說了他幾句。並沒有嚴肅地對他進行批評教育,這使張嬴更加肆無忌憚。

一次,張嬴應邀參加同學的生日宴會,為了講派頭,他想買一套高級西服穿著赴宴。於是,他偷走了爺爺整整一個月的退休金——700多元錢。爺爺發覺後,第一次打了孫子,還宣布斷絕孩子花錢的來源。他哪裏知道,此時的孩子對錢的欲望已膨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花慣了錢的張嬴怎能忍受得了呢?於是,他開始曠課、逃學,浪跡社會。在酒肉朋友的拉攏、教唆下,他加入了盜竊團夥,最終被當場抓獲,送進了少年管教所。

然而遺憾的是,當高牆把朝夕相處的爺孫倆隔開時,這位爺爺隻知老淚縱流,卻沒意識到正是自己用金錢害了心愛的孫子。無節製地給孫子錢花,不僅沒能將孫子培養成才,而使孫子最終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