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結果移送證監會。基於此案警示,2010年國家相關部門聯合發文,規定媒體股評節目和專欄嚴禁對外出租或承包,這是審計促進完善國家治理的又一實證。
實地追查——“我們隻相信事實!”
南京特派辦奉命審計河北一家大型燃煤電廠,其煙氣脫硫減塵指標直接受環保部監控。該廠現代化的複雜設備和生產流程令人眼花繚亂,相關報表中的專業術語更令外行誰見誰暈。該廠統計終端不斷閃爍變化的數據表明:淨化設備正在隆隆運行,脫硫減塵效果顯示良好。審計組張冬霽等人查完數據查電腦,查完設備查現場,一路直插光怪陸離、雲遮霧繞的電腦“心髒”。一個“核心機密”被發現了:該廠在計算機軟件係統做了手腳,可以自動降低監控係統顯示的硫排放濃度。電腦蒙不過審計的人腦。
一次,南京特派辦的徐踐等人前往江西省西氣東輸某工地審計。一切統計報表都無懈可擊,質量看似安如泰山。工程負責人滿麵笑容。徐踐和同事們要進隧道實地勘察,負責人信誓旦旦地說:“我以黨性保證我們的報表是真實的,隧道就不必去了,那裏塌方落石不斷,還有不少遺落的炸藥,我們要對你們的人身安全負責啊!”徐踐淡然一笑說:“審計不到現場,那還叫什麼審計?”他們頭戴安全帽鑽了5條隧道,裏麵黑如暗夜,到處是亂石積水,最長的3公裏,最陡的坡度40度角。按質量要求,隧道頂部和兩壁必須用水泥砌實加固,以防塌方落石砸壞管道。徐踐一路用小鐵錘敲,聽有空洞的回音再用鋼釺捅,結果一捅一個窟窿。實地勘查的結論是:工程偷工減料,質量一塌糊塗,所有報表皆係偽造。從黑暗的長長隧道鑽出來,臉色鐵青的徐踐一語雙關:“裏麵太黑暗了!”審計結論驚動北京,造假者皆受懲處。
成立30多年來,全國審計機關向有關部門移送案件線索4.2萬多件,其中包括一些重大案件,如“五大公司”違規經營案,天津薊縣國稅案,鐵道部何洪達案、劉誌軍案,民航係統李培英案,國家開發銀行王益案,股市“名嘴”汪建中案等。同時,審計機關還配合紀檢監察、司法機關查證一大批重特大腐敗案件。審計大軍被親切地稱為“值得信賴的一支隊伍”、中國反腐敗的“利劍”。
中國是最早關注審計的國家之一。3000多年前,西周就設立了帶有審計職能的官員“宰夫”。宋代建立了以監督財政為專職的“審計院”,為中國審計機構定名之始。
今天,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來說,8萬審計隊伍依然很小,盡管他們馬不停蹄四處奔波,全國150萬個需要審計的單位遠遠難以全麵覆蓋。僅就審計署而言,盡管在中央各部委建立了25個派出局,在地方設立了18個特派辦,但從覆蓋麵上來講,也就能達到1/3左右。他們太辛苦了,跋山涉水,櫛風沐雨,遠離親人,征戰四方,是中國審計人的生活常態。他們稱自己是國家經濟社會運行的一個“免疫係統”,他們說得最多的,是“不能把責任當奉獻”。
審計署是警鍾長鳴的地方。曆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審計在,製度就在,法紀就在,威懾就在,希望就在!
(選自《人民日報》2013年9月16日,有刪改)
1.文章標題為什麼說中國審計人是“火眼金睛”?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
2.中國審計人具有怎樣的特點?
答:
3.中國審計人說得最多的是“不能把責任當奉獻”,你怎樣理解這句話?談談你對責任與奉獻的看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