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某大公司的董事長賴福林就是一個有效利用時間的能手。他每天清晨6點之前準時來到辦公室,先是默讀15分鍾經營管理類的書籍,然後便全神貫注地思考本年度內必須完成的重要工作,以及所需采取的措施和必要的製度。接著開始考慮一天的工作,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他把本日要做的事情一一列在黑板上。之後就在去餐廳與秘書一起喝咖啡時,把這些考慮好的事情——小至職工的孩子入托,大到公司的大政方針和計劃——所有他認為重要的事情都一起商量一番,然後做出決定,由秘書具體操辦。賴福林的時間管理法,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推動了企業整體績效的提高。
能不能管理時間,關鍵在於會不會製訂完善的、合理的工作計劃。簡單地說,工作計劃就是為自己製訂一個工作時間表:某年某月某日要做什麼事;哪些事先做,哪些事後做,哪段時間內以哪些事為重點;安排哪些時間做什麼事,等等。真正會利用時間的員工,不是把大量時間花於忙亂的工作中,而是用在擬訂計劃中。能幹的員工,用很多時間去周密地考慮工作計劃——確定完成工作目標的手段和方法,預定出完成目標的進程及步驟。不但在年初這樣做,在動手做每件事時也要思考一番。大的目標有大的計劃,中等程度的工作有中等程度的計劃,小的工作則有小的計劃。總之,大事小事,都要事先周密考慮。一旦考慮出完整的計劃,執行起來就很順利。表麵看來,做計劃和考慮問題的時間占用得多了,但實際上,從總耗用時間量來計算,卻節省了許多寶貴的時間,充分利用了每個單位的時間。
著名的80/20定律告訴我們:應該用80%的時間做能帶來最高回報的事情,而用20%的時間做其他事情。把這個定律融入到工作當中,對最具價值的工作投入充分的時間,就可使自己避免陷入“瞎忙”的陷阱。“分清輕重緩急,設計優先順序”,這是管理時間的精髓。
有計劃地利用時間,並不是要求員工額外地增加工作時間。有計劃地利用工作時間,關鍵是合理地安排最主要的工作和處理最關鍵的問題。這些工作和問題,隻要安排得適時和得當,就會像機器的主軸帶動整個機器運轉那樣,促使其他的事情按時完成。
美國的管理學家唐納德·C·伯納姆在他的名著《提高生產效率》中,提出了提高效率的三原則,即當你處理任何工作時必須自問:能不能取消它?能不能與別的工作合並?能不能用簡便的東西代替它?這三個原則對我們管理時間來說,應該是可以借鑒的。
要想有效管理自己的時間,可以按照下麵幾點去做:
(1)分清主次,有計劃地做事。對一天的工作,要先進行整理,看看哪些是既重要又緊急的,哪些是重要而不緊急的,哪些是不重要而緊急的,哪些是既不重要也不緊急的,分清事情的主次,該先做哪件事,後做哪件事,做到有的放矢,從容不迫。
(2)正確處理突如其來的雜事。對待突然插過來的無關緊要的電話、突然出現在桌上的文件等雜事小事,要敢於說“NO”,或者將其暫時放到一邊,別打亂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計劃。
(3)用合並同類項的方法做事。在同一時間段裏,把幾件事情的發生地點都圈在同一區域內,盡可能搭順風車,也可以利用別人提供的機會,如搭客戶A的車去見客戶B,少走彎路,減少無謂的時間消耗。
(4)專事專辦。在做一些重要而棘手的事情時,專門設立一個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內,要避免打擾,更不能改變初衷去做別的事。
(5)事情總要一件一件地做。先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然後再去做下一件事,這樣才能保持頭腦清醒。
(6)充分利用時間,使每一分鍾都有所收益。還要學會與浪費時間的人劃清界限,有些人總是整天無所事事,參與他們的無聊對談,就休想成為一名有效利用時間的高手。如果有人找來,希望和你聊上一陣,可以直截了當地拒絕他,讓他明白現在不是閑聊的時間。
美國一家著名的管理顧問機構經過調查發現,企業員工之所以感覺到時間緊張,主要就是浪費太多時間在下列三方麵:打電話;開會;處理信件。很多時候,這些事情並不能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對目標的完成也沒有多大的助益。因此,我們必須盡可能地減少在這些事情上投入的時間,把時間用到解決更重要的問題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