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每個人都不可能事事順心,處處如意。如果終日因為那些自己根本不可能改變的客觀環境而怨天尤人,就沒有辦法也沒有時間感受那些原本屬於自己的快樂,更不用談追尋自己的理想和興趣了。因此,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工作中,隻要盡了自己的全部努力,就應該對自己表示滿意,並盡量享受其中的樂趣——對於每一個員工來說,這種冷靜,豁達和務實的態度尤為重要。
曾經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有一個樵夫,不慎跌下山崖,情急之中他拉住了半山腰上一根橫出的樹幹。命暫時是保住了,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懸崖光禿禿的,並沒有可以抓手的地方,況且還很高,人根本就爬不上去,而下麵就是崖穀,跳下去似乎也不是那麼合適。
無奈的樵夫隻好在那裏等待救援。正在他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恰巧有一老僧路過,給了樵夫一個指點,說:“放手!”
既然不能上,那唯一的辦法就隻有往下跳了——雖然不一定活,但也不一定死,生還的機會還是很大。
現代社會職場中打拚的員工,很多時候就猶如這個可憐的樵夫一樣,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爭取也不是,放棄也不是。這個時候與其夾在中間難受,倒不如放棄支撐的精力,痛痛快快地放手,將全部精力付諸一搏。平靜地接受已經發生的,不可改變的現實,並從這個現實出發,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東山再起。
接受現實,這在心理上需要一定的承受能力,或者說是一個人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質才能做到很坦然地接受現實。也正是因為如此,那些心理素質好的人更容易成功,而這種素質裏麵包含了兩種智慧。
首先是一種放棄的智慧。
放棄在很多時候都有一定的優勢,因為大家都知道世界上的所有東西,並不是我們想要得到就能得到的。人生中要經曆無數次的選擇與放棄,不懂得適時地放棄就不會看到人生更美的風景。
還有一個智慧就是不要一味追求完美。
完美在很多時候都是做人做事的最高理想、最高境界,可等你真的向那個目標進發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現實並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樣美好。“完美本身其實就是一種不完美”,因為過多地苛求自己,不但會影響到自己的發展,使得自己過於勞累,心靈過於疲憊,同時在追求的過程中也會讓周圍的人跟著同樣的勞累,心靈同樣的疲憊。
不要奢望“魚和熊掌兼得”的完美,有時候完美並不等同於美麗,卻恰恰是缺憾的驗證。讓我們不能接受事實,也不能滿足於現狀,以至於減少了很多成功的機會。因此我們要把一個真實的自我給釋放出來,這樣才是真正改變了自己,這樣才能真正做一個成功快樂的自己。
要為了自己的快樂、興趣和人生目標而努力,不要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裏;要善於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並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不斷超越自己,追求成功;要正確對待自身的缺點或局限,當以為自身能力而不是態度而無法在某個領域做足夠好時,學會坦然接受現實並及時調整。
當你開始為自己生活,接受並喜歡你自己,接受環境中不能改變的事情,你就會發現,你不但可以成為胸懷更寬廣的人,也可以成為更加成功的專業人士。
搞好內部關係,讓和諧的
氛圍成為企業成功的保障在中國的處世哲學中,中庸之道被奉為經典之道,而中庸之道的精華之處就是以和為貴。同事作為你工作中的夥伴,難免有利益上的或其他方麵的衝突,處理這些矛盾的時候,你第一個想到的解決方法是和解。畢竟,同處一個屋簷下,抬頭不見低頭見,如果讓任何一個人破壞了你的心情,說不定將來吃虧的是你,而不是別人。與同事和睦相處,在上司眼中,你的分數將會又上一個台階,因為人際關係的和諧處理不僅僅是一種生存的需要,更是工作上、生活上的需要。
和同事相處是一件容易的事。和諧的同事關係讓你和你周圍同事的工作和生活都變得更簡單,更有效率。
要知道這個社會也許不像你想象得那麼美好,但也絕不像有人說的那麼險惡。曾經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一個賣包子的和一個賣被子的同在一間破廟裏躲避風雪。賣包子的很冷,賣被子的很餓。他們誰都以為對方會開口求自己,因此誰都不願先開口。過了一會兒,賣包子的對自己說:“餓了,吃個包子。”賣被子的也自言自語:“冷了,蓋條被子。”就這樣,他們一個不停地吃包子,一個不斷地往身上蓋被子,誰也不願向對方求助。到最後,一個餓死了,一個凍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