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要有解塊問題的強烈欲望。
對所思考的問題,要求解決它的欲望越迫切,越有激情,促使顯思維與潛思維積極進行各種試探的推動力就越大。問題的久懸不決甚至會使思考者坐立不安,食不甘味。這樣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顯思維全力以赴,同時也給潛思維連下了“十二道金牌”,敦促其加緊活動,早日完成奉獻靈感的任務。笛卡爾上述靈感的出現,是與他“有很長時間總是在思考那個問題”分不開的。
5.緊張之後進入身心放鬆狀態。
經過一定時間的緊張思考之後,中斷思考去幹別的事情,特別是輕鬆愉快的活動,從而使顯思維“下崗”,這樣有助於潛思維發揮其作用。如同繃緊了弦的弓箭,隻有鬆一下,才能使箭頭有力地射向目標。笛卡爾上述的靈感,不是在“床上休息”時出現的麼?
6.要有及時抓住靈感的精神準備和物質準備。
精神準備前麵談了很多,不再重複。物質準備就是隨時備好紙和筆,將它們記錄下來,以防“怎麼也想不來了”。
激發和利用靈感的關鍵,一是要有效地將顯思維中思考的問題交給潛思維去配合思考;二是要有效地將潛思維思考的成果轉移到顯思維中來。以上種種歸納總結,僅供參考,讀者更應根據別人的經曆與自己的親身感受,找出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更多、更好能激發和利用靈感的方法來。我們隻是拋磚引玉而已。
八、碰撞靈感的火花
“水當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後發光。”這句古語的意思是,水靠激蕩而成漣漪,石頭不會產生火花,隻有碰撞才能令它發光。
老師在講如何寫作時也常講,要觸景生情,睹物思人。工作中,尤其對於發明創造,通過言談、奇特現象等等都能觸發靈感的湧現。這種因受到觸及而生發的靈感,我們稱之為觸發靈感。
1993年6月,揭陽市榕城區漁湖鎮青年魏潮洲研製的“山甲牌螞蟻淨”,在中國愛迪生發明協會舉辦的科技成果評選中,脫穎而出,獲得了“中國愛迪生杯金獎”。魏潮洲因此被稱為“滅蟻王”。他是怎麼作出這一重大發明的呢?
事情得從1981年說起,那時的他才21歲,有著很強的好奇心。一次在家裏他偶然看到螞蟻排成一字長蛇陣搬運食物。這一平常景像卻異乎尋常地吸引和觸動了他。他立時想到:能不能用一種高效的藥物引誘螞蟻來覓食,最後達到全部剿滅它們的目的呢?這瞬間的一念,使他從此闖入了螞蟻王國。
從此,他開始學習有關知識,仔細觀察螞蟻在不同環境、不同季節裏的生活習性,並多次向上海、廣州的昆蟲學家請教。經過一年多數百次各種配方的實驗,1983年底獲得成功。為了取得更佳的效果,他繼續探索,根據不同季節修改配方和選擇不同的餌料,終以最理想的配方,創造出“山甲牌螞蟻淨”,對淨化環境、保護食品等作出了巨大貢獻。產品除暢銷國內外市場,還遠銷東南亞的許多國家和地區。
魏潮洲被螞蟻搬運食物的景像所吸引,頓時觸動了研製高效滅蟻藥的設想。對於這一靈感的產生,“螞蟻排成一字長蛇陣”這一現象,顯然起到了觸發作用。
上麵是由於某種現象而觸發了靈感,下麵我們來看一下通過交談而觸發靈感的例子。
絕大多數的物體都有熱脹冷縮這一特性,而水卻是例外,水由液體狀態變為固體(結冰)時,為什麼不會縮小反而體積增加了呢?由此引發的問題是:兩種輕元素——氫和氧組成的簡單分子,又具有什麼樣的內聚力,使它們能在常溫下凝聚為液體,而不是氣體呢?
這一問題長期困擾著英國物理學家貝爾納,令他百思不得其解。
1932年,貝爾納應前蘇聯的邀請到蘇聯參加科學討論會。討論會結束正要乘飛機返回美國時,機場上突然被濃濃的大霧籠罩,由於能見度極低,飛機無法正常起飛,於是貝爾納同前來送行的原蘇聯熱力學家福勒閑談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