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的大腦中有潛意識和潛思維存在的觀點來看,靈感產生的心理機製大體是這樣:當一個人長時間思考著某個複雜的總是得不到解決的問題,中途休息或娛樂時,也就是通俗地說:放鬆一下,換換腦筋的時候,這時人的顯思維就不再思考這個問題了,而潛思維卻仍在那裏“埋頭”去想,或者說,潛思維這時才把顯思維未完成的工作接過去。因為潛思維能提取比顯思維大得多的信息量,還不厭其煩,不知疲倦得如同一頭老黃牛,而且還能一遍又一遍高速度進行各種信息的排列組合,因而它常常能獲得顯思維不能獲得的思維成果。但潛思維也不是萬能的,更不能就此貶低了顯思維的作用,二者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當潛思維對問題有了一定結果後,便立即與顯思維溝通,也就是將結果輸送給顯思維。就是說我們得到了神奇的靈感。
所謂靈感的產生,就是潛思維將成果輸送給顯思維,更明白地說,就是潛思維轉化為顯思維。這一至今仍帶有科學假設性質的觀點,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和接受。
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朱光潛早就說過:“靈感是在潛意識中醞釀而成的情思猛然湧現於意識。”大科學家錢學森曾多次明確指出:“靈感實際上是潛思維。它無非是潛思維在意識中的表現。”
2.關於靈感產生的生理機製。
靈感思維創新的實質,在於知識的重新組合。從生理機製方麵來看,也就是大腦皮層的細胞建立起新的聯係。按照巴甫洛夫所提示的高級神經活動規律,人腦長期緊張工作形成的優勢興奮中心區一旦被抑製,就會自動地引發這個中心區外圍皮層的優勢興奮,這時常規思路外圍的知識和經驗就可能被激發出來,從而打破常規思維,因為某些創造性研究課題的答案本來就不在常規思路的範圍之內。所以,這種打破了常規思維的信息的閃現,就可能恰好把思路引向問題的正確答案的方向上來。
靈感思維在人的大腦中有相應的活動區域。靈感區是腦的兩半球之間的狹長地帶,即從額頁到皮層後部的位置,這裏是抽像思維和形象思維交叉互補的最佳區域,靈感的產生,就是這個區域的一種特殊的被激發狀態。
長時間專注思考某個問題,會造成大腦中的血液缺氧,使思維變得遲鈍,這時停止思考讓大腦輕鬆一下,或將思考轉移到另外的問題上,大腦血液中的含氧量就會增加,思維就會隨之變得清醒敏捷,因而容易產生靈感。
認識和掌握了靈感產生的心理和生理兩個主要特征,對我們以後充分利用靈感,拓展創新思路,以及在科學研究等各領域取得良好成效,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十、抓住創造的靈光
人們在試圖解決一個難題之前,總處於無聊、停滯、智力困境和情緒低落的狀態之中。在這種狀態中人們絞盡腦汁,盡自己的創造力之所能,企圖獲得突破。當眼睛一亮,靈光閃現時,突破取得了,一個偉大的創意也即將誕生。
求新、求變是每個人的天性,在眾多創意中,它們的真正區別在於求“新”的程度有高低罷了。然而人們往往把創意看得過高,認為隻有像愛因斯坦、達爾文那樣的人才具有創造力,才能迸發出創意。這恰恰是人們認識中的一個巨大錯誤。在這裏,我們可從獨創性、影響力和持久力三個方麵來觀察與衡量創意的質與量。
1.創意的獨創性
創意成果涵蓋了從特殊產品、流程修正到模式轉移等種種突出的表現。一個人是否有創意,與其智商及名氣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獨創性或許是較客觀的標準之一,而這要靠比較才顯得出來。在學術界,率先支持這觀點的是麥斯婁。他指出,就創意來說,一個由平凡的家庭主婦獨創的食譜,以職業水準所烘焙出來的蛋糕,要比一幅由天才畫家胡亂塗鴉、鬼畫符般畫出來的畫,要有價值得多。
2.創意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