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遲遲沒有進展,成了諾曼底登陸這一戰略計劃付諸實施的“瓶頸”。後來美國的巴頓將軍提出了一個令人大為驚詫、被視為異想天開的新設想:像用預製件建造房屋那樣,用預製件建造大型碼頭。到需要用的時候,隻要將準備好的預製件運去諾曼底,很快就能裝配出幾個大型碼頭來。雖然人們由於自己的經驗,對這一大膽的創新設想一時都很難接受,但經過多次研究和實驗,終於相信這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它的主要構件是用混凝土建造的大船,由一些很重的首尾相連的“箱子”組成,當它沉入海底後,可以經受得住風浪的衝擊。在發起進攻前,用潛艇將各種預製件運到登陸地點,先完成水下部分的建造,登陸時再完成水上部分。采用這樣的辦法,盟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建造成了10餘英裏長的大型碼頭,可供幾十萬人的機械化部隊登陸使用。萬萬沒想到盟軍會從諾曼底登陸的德國軍隊,在這次戰役中被打得措手不及、暈頭轉向。諾曼底登陸的成功,作為輝煌的戰例之一被載入了世界軍事史冊。
從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經驗有時是會妨礙創新思考的。雖然總的來說,通過實踐活動,特別是通過長時間的實踐活動所取得和積累的經驗,是有一定啟發指導意義的,是值得重視和借鑒的,它有助於人們在後來的實踐活動中更好地認識事物、處理問題。但也不能不注意和認識到,經驗隻是人在實踐活動中取得的感性認識的初步概括和總結,並未充分反映出事物發展的本質和規律。不少經驗隻是某些表現現象的初步歸納,具有較大的偶然性。有的貌似根據和理由充分,實際上卻片麵、偏頗;有的隻是適用於某一範圍、某一時期。在另一範圍、另一時期則並不適宜。由於受著許多條件的限製,無論是個人的經驗,還是集體的經驗,一般都不可避免地具有隻適合於某些場合和時間的局限性。不可讓過去的經驗成為我們創新思考的障礙物和絆腳石。
二、懷疑的妙處
如果說,天下烏鴉一般黑,您沒有異議吧?
“沒錯,打小爺爺就告訴我啦。”
“對呀,文學作品中也是這樣描述的。”
事情真是這樣嗎?
不!最近國內外許多報刊報道,世界不少地方千真萬確發現了白烏鴉。
“為什麼直到現在才發現白烏鴉?”
先別急著要案,請先看下麵的故事。
有條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諺語,叫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說的是黃鼠狼是雞的死對頭,一旦遇上,“殺無赦”。因此人們對它咬牙切齒懷恨在心。
約定俗成世代相傳,人們對此深信不疑。
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生物係的一位教師對此卻產生了懷疑,並做了一項長期實驗。
他花了20多年時間,解剖了1000多隻黃鼠狼的胃,在黃鼠狼的胃中,他驚奇地發現,黃鼠狼的主要食物原來卻是令人討厭人人喊打的老鼠,還有一些危及農作物的害蟲,並未發現雞肉、雞骨、雞毛等殘留物。
更令他驚奇的是把活蹦亂跳的黃鼠狼和雞關入一個籠子裏的實驗。
同處一室的黃鼠狼和雞,並未出現人們想象的那種“同室操戈”,相反,它們相處得非常融洽,你吃你的,我喝我的,互不相擾,悠然自得,一片太平景像。
但有一種情況例外。把黃鼠狼餓上幾天,再關入籠子裏,這時的黃鼠狼便凶相畢露,兩隻前爪猛地一撲,將雞狠狠按在地,咬死,吃掉。
盡管如此,黃鼠狼應該算得上是“益善”,而不該遭到唾罵。
現在再來回答為什麼現在才發現白烏鴉,原因是“爺爺告訴的”、“書本上寫的”……等等這些舊觀念,在我們頭腦中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這種思維定式就是對舊觀念深信不疑,一葉障目,忽視了客觀世界複雜奧妙,那裏還會發現白烏鴉呢。
相反,那位生物老師由於對“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產生懷疑,並通過長期實驗,終於獲得了新發現。
因此,對舊觀念產生懷疑,並跳出思維定式的框框來開闊視野、創新思路,對我們掌握事物的本質將大有裨益。
三、鑽出傳統的圈子
北京大學的馮友蘭教授,曾經講述過這樣一個笑話:
有一位哲學家餓了,就讓他的學生到街上去買一塊麵包。學生到街上轉了一圈,空著手回來了,對老師說:“街上隻有圓麵包和長麵包,沒有您要買的那種(既不長又不圓的)‘麵包’。”
於是,哲學家就讓學生去買一塊“圓麵包”。學生到街上轉了一圈,又空著手回來了,對老師說:“街上隻有黑麵圓麵包和白麵圓麵包,沒有您要買的那種(既不是黑麵也不是白麵的)‘圓麵包’。”
於是,哲學家就讓學生去買一塊“白麵圓麵包”。學生到街上轉了一圈,還是空著手回來了,對老師說:“街上隻有冷的白麵圓麵包和熱的白麵圓麵包,沒有您要買的那種(既不冷又不熱的‘白麵圓麵包’。”
於是……結果不用多說,那個學生永遠不可能買來麵包,而那位哲學家隻能等著餓死了。
人若是鑽入教條的框框中,就等於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將會寸步難行。